在淄博鲁山的大山深处,有一个曾经默默无闻的小山村——中郝峪村。如今,这个藏于“十里桃花溪”尽头的小山村,却凭借“三张床”的巧妙布局,拉动了全村4300万元的年度综合性收入,成为了乡村振兴的典范。

中郝峪村的这“三张床”,究竟有何与众不同?日前,记者通过实地调研,以期探寻其中的奥秘。

现状与过往:从贫困村到旅游胜地的蜕变

5月20日,走进博山区池上镇中郝峪村,一栋造型别致的乡村民宿正在进行最后的装修。60岁的中郝峪村村民赵霞正在民宿内忙着打磨墙面,作为乡村民宿管家的她,如今已是村里不同经营单元的“多面手”。


“做民宿管家每月约有5000块钱工资,我还在村里入了股,每年分红差不多有10000块钱,感觉很知足。”赵霞说。如今,在中郝峪村,很多村民的生活都像赵霞一样充实、富足,这一切离不开乡村旅游产业的加持,尤其是农家乐这一令人耳熟能详的传统业态。

中郝峪村,这个占地2800亩、森林覆盖率高达86%的小山村,曾因群山阻隔而长期贫困。20年前,这里人均年收入不足2000元,340人的村庄走得只剩70人,村集体负债8万元,年轻人几乎全部外流。然而,自2003年起,中郝峪村开始尝试发展农家乐,这一举措彻底改变了村庄的命运。

截至目前,中郝峪村的农家乐已有民宿床位约900个,可接待游客住宿约1000人。根据游客需求,民宿被分为高、中、低三个档次,价格从人均70元到300元不等。


在刚刚过去的五一节假期,中郝峪村5天揽客超3万人,住宿游客约3600人。2024年,全村综合性收入更是达到了4300万元。从人均年收入不足2000元的贫困村,到年接待游客65万人次、文旅综合收入突破4000万元的旅游胜地,中郝峪村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

与众不同:中郝峪农家乐的独特魅力

中郝峪村的农家乐,之所以能够在众多乡村旅游项目中脱颖而出,关键在于其独特的定位和运营模式。


“我们的农家乐不仅仅是提供住宿和餐饮,更重要的是打造了一种沉浸式的乡村体验。”中郝峪村党支部书记赵东强介绍道。中郝峪村以“全村景区化”为理念,构建了“生产、生活、生态”融合的功能版图。在这里,游客可以参与农耕体验、手作工坊、研学教育等活动,感受乡村生活的乐趣。

65岁的中郝峪村村民陈焕福,平时在村里的在建项目上打工,除了有工资以外,同时他也在村里入了股,每年分红差不多有15万元。陈焕福说:“我们的民宿不仅仅是住宿的地方,更是游客体验乡村生活的窗口。我们提供个性化的服务,让游客感受到家的温暖。”


实地调研,记者发现,中郝峪村的农家乐还注重差异化定位,避免了同质化竞争。通过深挖“鲁山+农耕+研学”特色,打造了“白天游山玩水、晚上学农体验、周末亲子度假”的全时段产品,复购率高出行业均值30%。

发展之路:中郝峪农家乐的成功经验

中郝峪村的农家乐之所以能够取得如今的成就,离不开其科学的发展路径。

“我们村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初始探索期、快速发展期和升级优化期。”赵东强说。在初始探索期,党员带头激活“沉睡资源”,推出特色体验项目,吸引了首批游客。在快速发展期,公司化运营破解了“恶性竞争”的难题,实现了资源的整合和优化配置。在升级优化期,中郝峪村投资建设了研学、康养等新业态,构建了“共富生态”。


其中,集体产权改革是中郝峪村破题的关键。通过股份制改造,全村资源得到了全面整合,村民从“旁观者”变成了“参与者”,实现了“资源变资产、村民变股民”的转变。同时,中郝峪村还注重利益联结机制的建立,收益按“4:1”分配(80%归村民,20%留集体),确保了发展成果人人可及。

此外,中郝峪村还注重人才振兴和治理创新。近年来,村庄吸引了32名大学生组成运营团队,外部引进文旅、农业专家顾问,为村庄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制定了《农家乐服务标准》《村民公约》,成立了“乡贤理事会”调解纠纷,确保了村庄的和谐稳定。


“乡村振兴不是少数人富,而是村民共富。”赵东强的话道出了家乡发展的核心要义。中郝峪村的农家乐,以其独特的定位和运营模式,走出了一条“共同富裕”的文旅振兴路,更为其他乡村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大众新闻·鲁中晨报记者姜涛 通讯员刘亚琳 孙建超 鹿传慧)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