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地名人名虚构,请勿与现实关联本文所用素材源于互联网,部分图片非真实图像,仅用于叙事呈现,请知悉
78年,姑姑赵爱华抱着一个满身臭味的弃婴站在村头,任凭亲戚们指指点点。
那孩子又聋又哑,像个碎陶器一样安静。村人都说她疯了,捡个哑巴回家遭罪。
可20年后,当一个白发老人走入村庄,寻找那个孩子时,众人以为有好戏看。
然而,当老人掏出一样东西后,所有人瞬间僵在原地...
01
1978年寒冬,赵爱华在村口的垃圾堆旁发现襁褓中的聋哑女婴。
孩子冻得发紫,哭声凄厉却又分外安静。
她试着喊了几声,孩子毫无反应,用手在孩子耳边敲打,孩子依然没有任何动静。
她的心一沉,这孩子不仅被遗弃,还是个聋子。
抱着孩子回到家,二嫂梁秀芹正在院子里喂鸡,一看到赵爱华抱着孩子,脸色立变:"爱华,你疯了?这是谁家的野孩子?赶紧送走!"
"这孩子耳朵有问题,是个弃婴,我不能丢下她不管。"赵爱华抱紧了孩子。
"你才24岁,还要找婆家,养个残疾孩子,这辈子就毁了!"
梁秀芹急得直跺脚,"赶紧送到公社,让他们处理去!"
二哥赵建军从屋里走出来,皱眉看了一眼:"爱华,秀芹说得对,你一个大姑娘,收养孩子成什么话?再说,这还是个残疾的,将来怎么嫁人?"
02
傍晚,三叔赵建国带着婶婶一起来了,他们是专门来劝阻的。
"侄女,叔说句实话,你这是糊涂啊!"
三叔坐在炕沿上,点了根烟:"村里张二毛家的闺女,就因为年轻时做了件傻事,到现在40多了还找不到婆家。你这养个聋哑孩子,比她还不如!"
婶婶也在一旁帮腔:"是啊,爱华,你想想你妈临终前怎么交代你的?让你好好找个男人嫁了,过正常日子。你这样,你妈在地下也不安心!"
"我决定了,要养这孩子。"赵爱华态度坚决。
"你!"
三叔气得一拍大腿,"行,你养,我看你以后怎么办!"
03
第二天一早,堂姐李兰梅来了,她是大伯家的媳妇,在村里说话有分量。
"爱华,我比你大几岁,得说你两句。"
李兰梅看着在襁褓里的孩子,皱了皱眉:"你知道养个聋哑孩子意味着什么吗?我以前在县城医院工作,见过太多这样的孩子,不光费钱,还得用手语交流,你会吗?"
"我可以学。"赵爱华回答。
"学手语哪有那么容易?而且这孩子长大了怎么办?谁愿意娶个聋哑媳妇?你想过没有?"
李兰梅分析得头头是道,"你要是真想帮她,也得想个合适的办法,比如送到专门的福利院,或者找个好心的人家收养。你自己还没成家,怎么能养孩子?"
赵爱华沉默了,但手里依然抱紧了孩子。
04
村里的流言很快传开了。在井边打水的时候,几个妇女在旁边窃窃私语:
"你听说了吗?赵爱华捡了个聋哑孩子回来养。"
"哎呀,这丫头是不是被刺激到了?她妈才去世半年,不会是思念成疾吧?"
"我看她是善心泛滥,不知道会惹多少麻烦。"
"听说那孩子夜里哭得厉害,又听不见自己声音,哭起来能把人吓死。"
"她一个未婚女的,养个孩子,名声可就毁了。以后哪个男人敢娶?"
05
最过分的是七姑奶奶,她在村里德高望重,说的话很多人都信。
一次家族聚会上,七姑奶奶当众说:"我活了76岁,见过的怪事不少,但收养残疾孩子这事,确实不吉利。老辈人都说,这种孩子带煞气,会影响家里的运势。"
大伯母也附和:"是啊,我听说收养聋哑孩子会折寿的,爱华年纪轻轻,这不是折腾自己吗?"
在座的亲戚纷纷点头,赵爱华抱着孩子,脸色苍白,却什么也没说。
06
县城的姨妈听说这事,专门回村看她。
"爱华,你听姨的话,这孩子确实可怜,但你不能搭上自己的一生。"
姨妈苦口婆心地劝:"我在县城妇联工作,知道有几个福利院,专门收养这种孩子,他们有专业的人照顾,比你一个人强。"
"这孩子离不开我了,我晚上不在,她就哭个不停。"赵爱华说。
"那是因为你惯的!"
姨妈着急了,"你才养了十几天,还来得及改变。再拖下去,真的就没回头路了。"
07
转眼到了春节,按照惯例,家族要聚餐。大伯家做东,邀请所有亲戚。
赵爱华抱着孩子准时到达,却发现门口已经站了几个亲戚在小声议论。
"她还真来了,还带着那个孩子。"
"真是不识趣,这种场合还带个聋哑孩子来,晦气。"
进门后,赵爱华发现座位已经安排好了,她的位置被安排在最角落,与其他亲戚隔得很远。
"爱华,你带孩子,就座那边吧,方便照顾。"嫂子梁秀芹说得冠冕堂皇。
宴席上,大家都避开赵爱华,只顾自己聊天喝酒。
孩子因为环境陌生,开始哭闹。
那声音在聋哑儿童身上特别凄厉,周围的亲戚都皱起了眉头。
"能不能管管你的孩子?我们还要不要吃饭了?"大伯母不耐烦地说。
"这聋哑孩子真是麻烦,以后过年能不能别带出来啊?"二婶小声嘀咕。
08
赵爱华只能抱着孩子站到院子里,听着屋里的笑声,感受着冬日的寒风。
这时,最小的侄子跑出来:"姑姑,你怎么不进去啊?"
"姑姑照顾妹妹,你快进去吃好吃的。"她强笑道。
"我妈说你傻,明知道没人要的孩子还要养,还说你找不到老公了。"
孩子天真地复述着大人的话。
赵爱华心里一阵酸楚。
09
最难熬的是农忙时节。其他人家都可以互相帮忙,而赵爱华因为要照顾孩子,常常缺席。
"我们去帮爱华收麦子吧?"有人提议。
"她不是选择照顾聋哑孩子吗?那就让她好好照顾,咱们凭什么帮她?"李兰梅回应。
村里的支书老徐也觉得为难:"爱华确实困难,可大家的风言风语让我不好安排人手帮她啊。"
结果,赵爱华只能背着孩子下地干活,或者请邻村的亲戚帮忙,付出双倍的工分。
10
更让她为难的是医疗问题。孩子体质弱,经常生病。
乡卫生所的王医生虽然技术不错,但面对聋哑儿童的问题,也束手无策。
"孩子听不见,我怎么知道她哪里疼?怎么知道症状?"
王医生为难地说:"你得带她去县医院做专门检查。"
可去一趟县医院,不仅费用高,还耽误工夫。赵爱华舍不得花钱,只能自己摸索照顾。
有一次孩子高烧不退,嫂子梁秀芹说:"聋哑孩子就是这样,三天两头生病,你养得起吗?早听我们的话,就不用这么辛苦了。"
11
随着孩子长大,需要取名字了。
赵爱华想给她取名"赵美",希望孩子能有美好的人生。
"美?"
三叔嗤笑:"一个聋哑孩子,有什么美可言?你真是自欺欺人。"
"我看叫赵哑吧,直接点,让大家一听就知道她的特点。"
大伯母的提议引得几个长辈点头。
赵爱华坚决反对:"她也是个孩子,也有尊严。我叫她小美。"
"随你吧,反正养大了,也没人要。"
亲戚们摇头散去。
12
给孩子取名"小美"后,赵爱华更加坚定地走上了抚养的道路。
她白天打零工赚钱,晚上自学手语。
在县城的旧书店,她发现了一本《手语入门》,花了两块钱买下来。
书很旧,有些页码缺损,但她如获至宝。
每天晚上,她在煤油灯下练习手语,在镜子前比划,一遍又一遍。
"妈妈"这个词,她练了整整一个星期才学会标准的手势。
邻居刘婶看到她在练手语,摇头道:"真是入魔了,连觉都不睡了。"
13
最让人心酸的是,小美在学会第一个手语"妈妈"的时候。
那天傍晚,赵爱华正在院子里洗衣服,小美蹒跚地走过来,笨拙地比出了"妈妈"的手势。
虽然不标准,但赵爱华一眼就认出来了,眼泪瞬间涌出。
她抱起小美,用手语回应:"你说得真好!"
看到这一幕的乡亲嘀咕:"哎,这母女俩真可怜,一个傻,一个哑。"
14
小美三岁时,开始表现出了过人的观察力。
她能看懂大人的口型,猜测部分简单的话,还学会了写简单的数字。
"这孩子虽然听不见,但不傻呀!"老徐难得夸奖了一句。
可大多数人还是看不起她们。
村里的孩子们也学着大人,远远地指指点点,喊小美"哑巴怪物"。
有一次,小美被孩子们推倒在泥地里,她回家用手语比划着诉说委屈,眼泪挂在脸上,却发不出哭声。
赵爱华心如刀绞,但她不能让孩子看到自己的软弱,只能微笑着用手语安慰:"没关系,妈妈在。"
15
当初最反对的人中,也开始有人改变态度。
王医生偶然发现小美能看懂口型,对此很好奇:"这孩子真有些特别,聋哑人能学到这种程度的不多。"
他主动教小美识别更多的口型,还送了一些医学基础书给赵爱华,说要教小美认识身体部位,方便以后看病。
"我有个外甥女在县城特教学校,改天让她给孩子看看,说不定有更好的培养方法。"王医生这么说。
但大部分亲戚依然冷漠。
16
小美五岁时,赵爱华为了赚更多的钱,开始做小贩生意。
她把小美放在摊位旁,教她帮忙数钱、递东西。
聪明的小美很快学会了,她虽然不能说话,但能用手势表达价格,让赵爱华省了不少力气。
一位县城来的老教授路过摊位,看到小美的表现,很惊讶:"这孩子真聪明,教育得很好。"
教授临走时对赵爱华说:"我是师范学院的,专门研究特殊教育。你的孩子很有潜力,以后有机会可以接受专门教育。"
但村里的人依然不看好:"读书有什么用?聋哑人终究是残疾,找不到工作,嫁不出去。"
17
小美六岁时,该上学了。可村小学没有特教条件,老师们也不知道怎么教聋哑孩子。
赵爱华去找村支书:"让小美去学校吧,哪怕坐在后面看看也好。"
老徐为难地说:"爱华,不是我不答应,是老师们真不会教聋哑孩子。万一出了事,我们担不起责任。"
最后,小美被安排在教室最后一排,名义上是学生,实际上只是陪读。
孩子们欺负她,老师也无能为力。
但小美依然每天坚持去学校,她能看懂部分板书,在家里赵爱华会辅导她。
母女俩在油灯下学习,成了村里一道特殊的风景。
18
小美七岁那年,县城搞扫盲运动,派来了大学生支教。
其中一个叫张明的年轻人,发现了小美的特殊。
他是师范学院特教专业的学生,主动请求教小美。
"这孩子不应该被埋没,她很聪明。"
张明对赵爱华说:"我们学校有些特殊教育的方法,可以试试。"
在张明的帮助下,小美学习进步很快。
她不仅能看懂更多的字,还学会了用布袋偶演戏,表达复杂的情感。
有一次,小美用布袋偶演了"丑小鸭"的故事,在村小学的汇演上得到了掌声。
那一刻,连平时最冷漠的亲戚,也露出了微笑。
19
但好景不长,张明支教结束要走了。
临别时,他送给小美一套手语教材,还留下了通信地址。
"小美,继续努力学习,我相信你一定能成为有用的人。"张明用手语比划。
小美用手语回应:"老师,我会让所有人看到,聋哑人也能有出息。"
张明走后,赵爱华继续按照他留下的方法教小美。
村里的人看到小美的变化,不再那么冷嘲热讽,但怀疑的声音依然存在:"再聪明又能怎样?终究是残疾人。"
20
小美十岁时,她的聪明才智已经村里公认。
她帮邻居写信、算账,用手势讲故事。
村里的孩子也开始学一些简单的手语,和她交流。
老徐感慨地说:"这孩子真是块璞玉,被爱华好好地雕琢了。"
但在婚姻问题上,亲戚们还是看不起她们。
"你看现在好多姑娘都往城里嫁了,爱华还在村里守着个聋哑孩子,青春都过去了。"有人感叹。
"她现在都30多岁了,谁还愿意娶?养大了个聋哑孩子又能带来什么好处?"
在一次亲戚聚会上,赵爱华的表哥介绍了一个在县城当临时工的男人。
对方看到小美,脸色变了:"我不是不愿意娶你,但这孩子是个累赘。"
赵爱华当即拒绝:"我的孩子不是累赘,她是我的骄傲。"
男人嗤笑一声离开了,留下赵爱华和小美,母女俩依然相依为命。
21
转眼到了1997年,小美已经20岁了。
张明老师寄来了信,说师范学院正在招收特殊教育方向的学生,如果小美愿意,可以推荐她去试试。
赵爱华很激动,但村里人泼冷水:"聋哑人上大学?你在做梦吧!"
"就算上了大学,还不是个聋哑人?工作好找吗?"
但赵爱华和小美已经下定决心,准备为这个机会努力。
这20年来的辛苦,这20年来的坚持,这20年来的冷眼,终于要有一个交代了...
就在母女俩准备去县城参加考试时,村口来了一个陌生的老人。
老人穿着洗得发白的旧衣,背着帆布包,步履蹒跚。
"请问赵爱华同志在哪里?"老人操着外地口音问村里人。
村民们好奇地围过来:"老人家,你是谁?找赵爱华有什么事?"
"我是来找一个孩子的。"
老人声音颤抖:"20年前,1978年,有个女婴被丢在这个村子附近,是个聋哑孩子。"
村民们听后立刻来了兴趣,有几个看热闹不嫌事大的直接带着老人就到了赵爱华家门口。
赵爱华和小美正在收拾东西,只听自家院子门口声音突然变得嘈杂。
便停下手头正在收拾的东西,跑出门看,小美跟在身后怯生生的探出头。
此时院子门口已被赶来看热闹的村民围的水泄不通。
"是的,就是她!"
老人在看见小美后激动地道:"20年了,我终于找到她了!"
有几个村民见状立刻七嘴八舌的议论起来。
“我就说吧,别养,别养,如今好了,亲生的找上门了吧!”
“赵爱华就是自作自受,当初那么多人拦着都不死心,作孽哦!”
但接下来老人从包里掏出来的那样东西却让场面瞬间变得安静了起来。
村民们的表情也慢慢的从幸灾乐祸转为震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