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17日,由浙江大学历史学院、浙江大学竺可桢研究中心举办的“科学与人文:纪念竺可桢诞辰135周年学术论坛”在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举行,与会专家学者分享真知灼见,一起交流研讨竺可桢留给后人的宝贵思想和精神财富。浙江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马琰铭出席开幕式并讲话。
马琰铭指出,竺可桢先生是浙江大学发展史上的一座丰碑。在担任浙大校长期间,他开风气先河,倡导科学与人文并重、通才教育与专业教育并举,确立“求是”为浙大校训,将学校打造成为蜚声海内外的著名学府,求是精神成为指引浙大人勇毅前行的灯塔。他表示,本次论坛以科学与人文为主题,不仅是对竺可桢先生科学贡献与人文情怀的研究探讨,更是对竺可桢老校长带领浙江大学筚路蓝缕、艰苦办学实现跨越式发展成功秘诀的探寻。站在新的起点上,要深切缅怀竺可桢先生的风骨和贡献,继承发扬他的爱国情怀和毕生倡导的求是精神,思考和回答好如何推动科学与人文融合交汇、相互促进这一命题,进一步彰显世界一流大学的担当,努力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和人类文明进步作出积极贡献。
马琰铭
开幕式上,举行了《竺可桢年谱长编》(第一卷)新书发布和“竺可桢与求是精神”主题征文比赛颁奖仪式。同学们表演了音诗画《两问回响·青春答卷》,表达了传承好求是精神、用实际行动回答好竺可桢老校长“两问”的决心。
《竺可桢年谱长编》(第一卷)新书发布
校学术委员会咨询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张泽,竺可桢研究中心主任、校文科资深教授桑兵,香港科技大学教授李中清,香港理工大学教授韩琦,浙江大学77级校友、竺可桢先生长孙竺天舒,浙江大学98级校友、杭州藕舫创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建斌,《竺可桢年谱长编(第一卷)》编者潘涛,以及学校党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傅方正,科学技术研究院副院长程术希,社会科学研究院院长张彦,发展联络办公室副主任兼校友总会常务副秘书长黄任群,出版社党委书记、董事长吴晨,党委学工部副部长金芳芳,校团委副书记杨照辉等部门和单位负责人出席开幕式。开幕式由历史学院党委书记卢军霞主持。
主论坛上,张泽院士作《浙大校训与竺可桢校长的求是观》主题报告。他解读了求是的“源”与“流”,阐释了近代的求是思想在救亡图存的历史背景下的特殊含义,求是书院的诞生对中国高等教育的深远影响。竺可桢对求是的理解强调“只问是非,不计利害”,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培养出了一大批重要人才,在中国教育史上写下了辉煌篇章,值得我们深入总结和学习。
张泽
桑兵教授作《科学时代的人文主义》主题报告。他指出,竺可桢主张科学时代的人文主义,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倡导科学时代的人文主义通才教育,实践求是精神,大学教育应当培养能担当重任、转移国运的领导人才;二是身体力行,开创利用物候学方法研究中国历史气候的先河,也是近代以来人文研究科学化的重要体现。科学与人文的关系包含两方面,一是用科学的态度研究人文;二是用人文的精神看待科学。最后,桑兵教授提出,理解和把握科学与人文的关系,是关乎中国是否能够引领人类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
桑兵
李中清教授作《中国留美学生对中国近代与当代科学发展的贡献:从竺可桢到李政道》主题报告。他指出,从历史的维度来看,从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竺可桢,到七、八十年代的李政道,在促进中国学生留美方面都做出了重要贡献。1979-1989年间,由李政道倡议的CUS-PhD-EA项目为促进中国学生留美发挥了重要作用,彰显了国际学术交流的长期价值,以及教育、科研与产业在全球范围内的紧密联系。
李中清
韩琦教授作《中瑞西北考察时期竺可桢与斯文赫定的交往(1927-1932)》主题报告。报告考证和回顾了作为科学史家的竺可桢与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的交往经过,对竺可桢的重要贡献进行了总结:他是跨国合作的推动者与领导者,通过跨国合作既开展科学研究工作,又推进人才培养工作,体现了竺可桢作为杰出科学家和教育家的视野与情怀。
韩琦
下午,分论坛分组展开。来自12所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学者轮流作关于竺可桢研究的主题报告,并结合论坛主题“科学与人文”展开深入研讨交流。最后,张凯教授主持圆桌讨论会议,指出了本次科学与人文——纪念竺可桢诞辰135周年学术论坛的缘起与意义,并提出对于未来竺可桢研究的计划与期待。与会学者纷纷表示,感谢浙江大学历史学院和竺可桢研究中心为大家创造了这次难得的交流机会,竺可桢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思想和文化遗产,要将竺可桢研究深入下去,充分发挥其当代价值。
分论坛现场
本文经授权转自微信公众号“浙大历史学院”。
来源:黄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