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网-广西频道
以劳育心 文耕润人
——南宁市衡阳路小学在书香文化背景下构建“知行合一”的劳动教育体系
南宁市衡阳路小学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品牌建设进程中打造“文耕梦园”劳动实践基地,基地将传统农耕文化与现代农业科技相结合,体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理念相融合,构建起“以劳育心 文耕润人”的知行合一的劳动教育体系。
南宁市衡阳路小学师生参与劳动基地建设。学校供图
沉浸式打造劳动育人新空间
在“文耕梦园”里,三处特色区域呈现着不同教育景观:土培区“丰泽园”里番茄苗青翠欲滴,水培区“思泉园”的管道栽培系统汩汩流动,花卉区“沁芳园”花卉竞相绽放。这个由全校师生共同命名的劳动基地,自2024年9月建成以来,已开展百余场劳动实践活动。
“我们采用‘责任田’制度,每个班级以作物种植到收获为一个周期认领班级专属种植区,由班主任担任‘田长’,劳动科任教师担任技术指导,形成‘双导师’协同机制。”学校政教处宁丽虹老师介绍。
当作物成熟时,“耘梦市集”便热闹开张。学生们将亲手种植的有机蔬菜进行义卖,所得纳入“耘梦基金”用于基地建设。这种“种植-养护-义卖”的实践闭环,让学生在躬耕实践中体验劳动乐趣、感悟成长价值。
南宁市衡阳路小学特色“壮美广西·五色糯米饭”社团活动。学校供图
五育融合创新劳动育人新样态
学校特色“壮美广西·五色糯米饭”社团活动总是飘散着植物染料的清香,劳动教师农金凤指导学生精选糯米,用红蓝草、黄姜等天然材料染色。“不仅要掌握染色技巧,更要理解每道工序背后的壮乡文化。”农老师强调。
开展“我们的节日”系列活动。在端午节,学生们亲手包制粽子,从清洗粽叶到包裹馅料,再到用五彩丝线缠绕,在粽香四溢中体悟爱国诗人屈原的高洁品格;中秋节,一起烘焙月饼,将团圆的心意揉进面团,印上独特的花纹,让传统节日的温馨与欢乐在劳动中传递与延续,增强了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劳动技能比赛更是将整个劳动教育氛围推向了高潮。“巧手大比拼”剥花生,“彩梦石语”彩绘石头装饰……诸多活动不仅为学生们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锻炼能力的平台,还激发了他们对劳动的兴趣和热爱。
南宁市衡阳路小学开展劳动技能比赛之制作香包比赛。学校供图
知行合一设计劳动育人新体系
在教育创新的道路上,学校精心设计了三维一体的“文耕”劳动育人体系。通过深入调研与实践,设置了涵盖家校社三方紧密结合的一体化清单:学校劳动清单、家庭劳动清单、社会劳动清单。清单充分汇聚师生的智慧与力量,全力编撰学校劳动教育校本读本,低年级侧重“叠衣服”“水培大蒜”等趣味活动,中高年级融入“制作中草药香包”“扎染绘锦绣”“收音机组装”等实践项目,同步融合历史、科技、艺术等跨学科知识,实现劳动教育与学科创新深度融合。同时打造科学全面的评价体系,设置多维评价目标,多元评价主体,多种评价方式结合,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稳步发展,知行合一。
“站在新的起点,南宁市衡阳路小学将继续深耕‘文耕梦园’这片书香育人沃土,深化家校社协同机制,拓展‘校外劳动课堂’;依托现有校本读本开发劳动教育微课,建设劳动教育校本资源库;通过构建‘劳动+AI’‘劳动+美育’等‘劳动+’跨界学习场景,让每个孩子既能触摸土地的温度,也能感受时代发展的脉搏。最终真正实现减负不减质、成长更增能的育人目标。”南宁市衡阳路小学校长朱剑梅说。(刘洪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