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军工近期遭遇意外冲击:据韩国SBS电视台报道,受歼-10CE在南亚空战中大获全胜的影响,埃及原本计划采购100架的FA-50轻型战斗机项目出现重大变动,可能面临规模缩减甚至取消。

这一项目原本进展顺利——2025年4月,埃韩已接近达成协议,埃及计划采购36架整机FA-50、剩余64架由韩国提供零部件本土组装,总价值约10亿美元。

FA-50作为以美制F-16为基础开发的低成本高教机,本被埃及视为维持F-16机队训练、补充低端战力的选择,但歼-10CE在实战中展现的性能优势,彻底改变了埃及空军的战略考量。



歼-10CE在南亚战场的表现成为埃及调整军购的关键转折点。其与巴基斯坦空军协同,在预警机、加油机支持下压制印度“阵风”战机,证明了自身具备对抗美欧高端战机的能力。

埃及作为同时装备美制F-16、法制“阵风”、俄制米格-29的国家,对空战体系的敏感性极强,歼-10CE的胜利直接冲击了其对“非美欧战机”的认知。

更重要的是,中国此前已与埃及开展歼-10C/S联合军演,并展示了空警-500预警机、运油-20加油机等配套装备,形成完整空战体系——埃及意识到,歼-10CE不仅是单一战机,更是可与美制F-16体系并列的“第二选择”,甚至能通过引进L-15教练机、双座歼-10S改型(技术上无难度),构建独立于美欧的培训和作战体系。

韩国FA-50项目遇挫暴露了其军工出口的结构性缺陷。FA-50本质是F-16的“简化版”,核心技术如发动机、航电依赖美国,无法提供独立于美制体系的解决方案。埃及若扩大FA-50装备规模,将进一步加深对美制生态的依赖,这与埃及“大国平衡”的战略相悖。



此外韩国军工擅长中低端市场“单打独斗”,但在需要完整作战体系支撑的高端领域毫无竞争力——歼-10CE不仅具备单机性能优势,更能通过“预警机+加油机+教练机+导弹”的全链条输出,满足埃及构建多元战力的需求,而韩国受制于美国技术壁垒,难以提供类似的定制化服务。

埃及削减FA-50采购释放出两大信号:

一是歼-10CE地位从“边缘补充”转向“主力选项”,埃及可能将原本用于FA-50的预算转向采购更多歼-10CE,并配套引进中国预警、加油、训练装备,形成与F-16机队并行的独立体系;

二是埃及对美欧装备的依赖松动,继法国“阵风”之后,对美制FA-50的调整显示其正逐步降低对西方军工的依赖,若歼-10CE交付速度加快,埃及甚至可能推迟或取消第二批“阵风”订单,进一步向中国体系倾斜。



歼-10CE挤压FA-50市场,本质是“体系化军工”对“组装式军工”的降维打击。中国掌握从发动机、雷达、导弹到配套装备的全链条技术,可根据客户需求灵活调整方案,而韩国军工的“性价比”缺乏核心技术和体系支撑,在高端竞争中难以为继。

对中国而言,这不仅是单机性能的胜利,更是从“卖产品”到“输出体系”的跨越——当歼-10CE凭借“技术自主+体系完整+战略协同”重塑全球军贸市场格局,中国军工正以体系化出口能力,引领行业走向更广阔的舞台。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