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有话说‖我关注这位《世界报》驻亚记者有一段时间了,因内容过于“严肃”而从未翻译过她的报道。今天这篇是她在日本一次旅行后的观察。内容比较安全,且有意思。看看她是如对比德日差异的。


Christina zur Nedden


导语‖日本被誉为“亚洲的德国”,却在秩序与礼貌上超越今日德国。

本文通过作者的日本之旅,描绘井然有序的排队文化、准点运行的列车和深入人心的尊重,展现日本如何保留了德国昔日的纪律与优雅。

文章对比两国在历史、人口老龄化及社会规范上的异同,探索日本为何成为“更优的德国”,启发读者反思现代社会的价值观与秩序之美。



《世界报》作者: Christina zur Nedden

无处不在的秩序

初到日本,最引人注目的景象是无处不在的排队。餐厅门口、繁忙商店前、地铁入口,甚至博物馆内,人们为欣赏艺术品自发列队。

外国游客,常为美国人或欧洲人,若不慎插队,会被轻声提醒归队,伴以一句“谢谢您”(Arigato gozaimasu)和微微鞠躬。这一温和却令人折服的举动,构成了日本日常的缩影。

相比之下,游客常因本国缺少如此细腻的礼貌而感触颇深。

日本常被称作“亚洲的德国”,两国在对手工艺与品质的追求、偏好现金支付、浓厚的饮酒文化,以及对拖鞋和腊肠犬的喜爱上确有相似之处。

然而,我的日本之旅揭示了一个更深刻的现实:今日的日本在许多方面比德国更具“德国特质”。井然有序的队列、准点到分钟的列车、无处不在的礼貌,以及根深蒂固的规则意识,仿佛重现了昔日德国的风貌。

那时的德国尚未被列车延误、冷漠态度和公开抱怨所取代,而如今,这些已成为德国日常的常态。

历史的迟到者

日本与德国的历史轨迹颇为相似,两国均为“历史的迟到者”。

它们的工业化起步较晚,始于19世纪中后期,并几乎同时以统一国家的身份登上世界舞台:日本通过1868年的明治维新,德国则经由1871年俾斯麦(Bismarck)的帝国建立。

20世纪30至40年代,两国均自视为文化优越,导致了系统性暴行:德国犯下大屠杀,日本制造南京大屠杀。

战后,在美国主导的重塑下,两国转型为和平民主国家,与大西洋彼岸保持紧密联系。

然而,德国对自身角色的反思日益复杂,常常陷入历史负担的纠葛;而日本与美国及自身的关系显得更稳定,部分源于其对历史责任的相对回避。这一差异并非值得效仿,却解释了日本集体认同为何比德国更少分裂。

面对人口老龄化危机,两国应对方式进一步凸显思维差异。德国依赖移民,却在融合与政策上限间挣扎;日本保持民族单一性,倚靠机器人、人工智能和集体自律。两种模式各有局限,却生动折射出两国对世界的不同态度。

尊重、规则与体谅

抵达日本不久,排队、致谢与鞠躬的日常令人难忘。

几天后,我发现一桩奇事:遍寻不到垃圾桶,街道却纤尘不染。原来,日本习惯将垃圾带回家。

2022年卡塔尔世界杯上,日本球迷在哈利法国际体育场赛后清理观众留下的垃圾,这一幕令人叹服,彰显了日本人对社区的深层尊重。在这里,规则与体谅无需监督便能自然践行。

在拥有1400万居民的东京(大东京3800万),推挤现象极为罕见。尽管周末银座购物区和涩谷十字路口人潮汹涌,我仍感到安全,无人碰撞或觊觎财物。

地铁高峰期,乘客小心翼翼地“贴合”彼此,为新上车者腾出空间。

反观德国,推搡、鸣笛与紧张气氛司空见惯。保险业事故研究显示,每两人中就有一人在交通中发泄情绪,是七年前的两倍。近半数人故意刹车震慑尾随者,三分之一在被超车时加速。道路已成为挫折与压力的宣泄场。

战后神话

国际上,德国仍被视为有序、守时与纪律严明的国家,这一形象却更像战后神话,而非今日现实。

战后,为求新生,秩序成为德国的社会理想,延续数十年。1968年学运打破权威,松动了旧规范。如今,置身柏林街头或搭乘德国铁路,秩序感已成回忆,更多是外界的想象。

从箱根到京都的列车上,富士山在湛蓝天空下显现,雪顶如画。车厢内乘客屏息凝视,寂静中流淌敬畏。手机拍照无声,因列车要求静音。这一刻的美好,在德国的喧嚣车厢中难以想象,电话、喧哗与广播早已淹没宁静。

不完美的榜样

日本并非尽善尽美。其社会保守,女性常受歧视,政治缺乏透明度,英语普及率低,公共标识多为日文,历史责任的处理仍显不足。尽管如此,日本的日常充满对他者、社区与规则的尊重,这种特质在德国日渐稀缺。

或许正因如此,今日的日本更像昔日的德国——一个纪律严明、效率卓越、安静内敛的国家,其力量源于秩序的坚守。❖

信息出处

https://www.welt.de/debatte/plus256090340/Japan-Das-bessere-Deutschland.html?source=puerto-reco-2_ABC-V46.0.A_control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