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是我对目前这个舆论环境下,车企、媒体、消费者这三者的观察。

对车企来说,现在的生存环境当然极其残酷,已经死掉了那么多车企,谁知道下一个是不是自己,当然要想尽一切办法活下去,采用的手段包括但不限于降本、降价、疯狂营销,尤其是营销,我比较认可苏黎世贝勒爷的一点是,他说车企的风阻系数似乎已经变成了一场数据上的军备竞赛,这种军备竞赛已经渗透到方方面面,事实已经不重要了,大家都只是为了赢。



什么可量产的跑车、模糊界限的原型车和量产车、麦弗逊和双叉臂悬挂的好坏二象性、定语极长的销量榜单等等,这些精心设计的营销话术本质上是车企对消费者的信息霸凌,车企通过这种方式,在销量上带来的收益远高于翻车时产生的损失,所以他们似乎默认了这种玩法,但这种“法无禁止即可为”,让整个行业愈发陷入“劣币驱逐良币”的死循环,即便有坚持自己的车企,在销量压力下也不得不加入其中。



而对消费者们来说,除了极少数的翻车事件,普通人根本没有能力分辨车企营销信息的真假,可这不公平,红烧牛肉面的图片仅供参考可以接受,大不了倒掉损失几块钱,但这是汽车啊,动辄十几二十万,用上三五年,决策成本这么高,消费者凭什么要为你们军备竞赛式的宣传买单呢?



法律当然不会对照每一条行为单独制定,各大车企的法务部也不是吃干饭的,总能绕开真正的雷区,“不过度宣传”这件事,也许只能靠车企的自我约束,还请尊重一点消费者,也给自己留点脸面。

再来说说媒体。

我的观点是,可以当广告牌,但不能当狗。



什么意思呢?媒体包括自媒体的生存模式其实特别简单,通过自己的专业性或流量,放大车企想要达成的目的,从而获取报酬,这是比较正常的关系,车企和媒体是合作关系,双方需要在合作中媒体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就是解读者,或广告牌,这取决于媒体的专业性。



无论哪种,都要有点职业操守,完成好客户的需求,这是一个正常成年人在商业世界里该有的行为准则,从这一点上来说,yyp、陈震之类,虽然我有时不认可他们表达的观点,但他们都是很职业的媒体人。

比较不正常的关系就比较复杂了,这种不正常可能来自于车企,也可能来自于媒体。



从车企的角度来说,有些需要媒体扮演“舆论打手”,攻击友商,公关稿件发下去,媒体自由发挥,只求节奏,不论节操。

这时的媒体本质上是车企趁手的工具,是可量化的资源,只有在派发任务的时候才会被叫一声“老师”。

而在我这,他们叫车企养的狗,为车企咬人时间长了还会给自己洗脑,我这是为车企战斗,为了中国汽车,与有荣焉。



再然后,狗长得膘肥体壮,但长久以来的惯性让他们习惯于拉来车企做靠山,形成自己的正义感,也许这群媒体也清楚自己的现状,知道自己继续这样就会被骂,但不被骂就没有饭吃,也挺可悲的。

而对车企来说,我将这种状态的媒体称为暖宝宝,是一种想甩开但因为种种原因不得不保留的累赘。



这种媒体大量存在于华为、比亚迪、小米之类的“流量品牌”周围。

更多的不正常来自于媒体。

汽车圈来钱太快了,快到让太多人挤破头想进入这个圈子,包括那些数码宝贝,也包括我,一个商单动辄几万、几十万,一单顶普通人一年工资,你很难不心动。



但问题是,能接到车企以推广为目的的商单的媒体少之又少,主要集中在固定圈子,所以为了这些钱,媒体们会表现出各种癫狂的姿态,手里有资源,能吃到商单的媒体,会尽量吃掉更多蛋糕,缩短工期接更多的单,每一单就不得不变得敷衍,信息的浓度和传播的质量都被稀释,至于数据,有需求就有服务,客户的需求很高,我刷量的速度也未尝不快。



这种事在车企、代理、媒体的心照不宣中几乎已经成为常态,反正大家都是打工的,身上都背着kpi,反正车企这笔预算都要投出去,能投到数据好、返点高的媒体,你好我好大家好,没人在乎“好数据”是怎么来的。



更多没进入车企资源库的媒体,或者想成为媒体的人就开始想盘外招,希望获得商单,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怒,二是舔。

所谓怒,就是对车企话语权的恶意挑衅,通常表现为“我都是为了消费者”的形象,并且极度躁狂,声音极大,表情夸张,手舞足蹈,聪明点的会用反问的方式,抓住车企某一个细节刨根问底;蠢一点的则是不顾事实,随便开炮,先黑,黑完了索要公关费。



在互联网上,只要吵架,就算自己的观点是错的,只要没被人捶死,没违反公序良俗,那就有流量,中国足够大,理论上任何两个对立的观点,都能收获上亿的认同。



而对车企来说,虽然恶心事没少干,但这并不代表他们不能正当维权,当车企看不下去这种恶意挑衅,投诉下架了媒体的作品,或者起诉,这些媒体就会声泪俱下或阴阳怪气,大意就是我想骂你凭什么不让我骂?资本的力量是吧?捂嘴是吧?



而舔,是一群坚信付出才有回报的人,他们可能买了某个品牌的车,希望以此为契机,当上这个品牌的专属媒体,大部分时间车企根本叼都不会叼,那么这些人就会破防,转变成以怒为主的媒体,但实际上人家车企官方也有理由的,流量聚集的大车企,来舔的人如过江之鲫,你只不过买了个车,就是个普通的消费者而已,就想吃这碗饭,谱儿还挺大,刚当几天汉奸呐?



当然,媒体自己想买车傍上车企是一回事,车企是要求媒体买车当投名状的是另一回事,这事我亲身经历过。



你也别问我是哪家车企,反正不是我接过的任何一家,人家遥遥领先于所有车企。



另一群人则是硬舔,车是不买的,好话是要说的,通过文字、视频的形式,无脑夸赞甚至颂扬企业,并将其与“爱国”等政治正确元素绑定,希望以此收获流量,实际自己根本没有驾照,或者开着家里的二十年车龄老合资车,在内容的表现力上也远没有车企养的狗真诚,也就是狗都不如。



所以你看,大家都说舆论环境越来越差了,但这环境是被大家一起毁掉的,有了这些吃完了拉锅里的人,有活儿的媒体活不下去,没活儿的媒体却能靠出卖节操毁了整个行业,让有活儿的媒体更活不下去。



好了,再说说消费者。

其实消费者也分两种,只看视频的内容消费者,和真正想买车的汽车消费者,他们的人数占比可能是7:3,但发出的声音占比远大于9:1。



对部分内容消费者来说,从各种古怪的角度挑刺是他们网上冲浪的唯一意义,最典型的就是只看价格和参数的纸面战士,每当有新车上市,他们就会去竞品的宣发视频下面刷评论:你看那xxx都多少钱了,你怎么还这么贵?不降价等死吧,他们真的想买车吗?当然不,一部分是车企找来的水军,一部分是不明就里跟着水军冲锋的内容消费者,而这些言论又确确实实的影响了需要购车的消费者,我后台就能收到一些信息,“我想买xxx车,但是看网上评论xxx,能买吗?”我有时不知如何回答,但看过超哥视频之后我就有了答案:买个der啊?



另一方面,大家对内容的鉴别能力实在是太差了,不仅局限于汽车领域。

一旦互联网上出现冲突,大家闻风而动,迅速质疑、迅速出警、迅速撤退,不是为了真相,而是满足自己的正义感,就算错了最后只要来一句“我们也是被骗的”就完事了。



举个例子,最近悟空去世的那件事,小猫死因众说纷纭,赵朔账号私密之后更是阴谋论四起,大家热心而义愤填膺的去网暴当地政府和景区,但事实上赵朔早就发过澄清视频,解释了来龙去脉,只是没用自己账号。

你可能会说,“他没在自己账号上发视频,那谁知道啊?”

问题就在这了,大多数人连完整的搜集正确信息都做不到,仅凭借着自己的本能发布观点、发泄情绪,并在自己的立场上不断搜罗证据,让自己的观点看起来站得住脚。



算法是理性的,他会根据人们不理性的喜好而变化,而冲突性内容天然更迎合大家的喜好,于是冲突愈演愈烈。

反映在汽车类内容上,就是媒体现在已经说不得车企的好话了,即使是你真心喜欢某些产品也不行,观众们总是假装正义,四处出警,说你恰饭了,不听解释。

当然,这也许是车企、媒体、消费者共同作用的结果,谁也说不上谁。

罗里吧嗦说了这么多,我也不知道自己想表达什么,总之吧,祝各位耳聪目明,多赚钱,买好车。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