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的皇帝们想要把国家治理好,常常会遇到很多问题。朱元璋和张居正这两个人,他们在处理这些问题时很聪明,值得我们了解一下。


做大事情的人不光需要热血,还要有办法。空有想法没有办法是不行的。朱元璋和张居正就是有办法的人,他们懂得怎么一步一步把困难的事情做成。




国家里有些当官的人不喜欢改变,因为改变会动他们的好处。这些人表面上听话,实际上会把上面的好政策偷偷改坏。比如上面说要省钱,他们就会把老百姓的福利先停了,让大家不高兴。


南宋时期,国家的土地问题很严重。有些有钱有势的人占了很多地,老百姓的日子不好过。宋朝的贾似道想出了国家买回多余土地的办法,自己也拿出一万亩地做榜样。但是下面办事的人不敢动那些有权势家族的地,却去欺负普通人,结果事情越弄越糟。




元朝灭了宋朝后,情况没有好转。元朝的做法更简单,就是收税不管地怎么分配,最后老百姓受不了,就爆发了大起义。朱元璋正是从这场起义中走出来的。


朱元璋知道要把国家治好,必须知道有多少地、多少人。但这个事情不好办,因为:量地需要懂技术的人;官员人手不够,不能挨家挨户去查;有地的人也不想如实报告自己有多少地;只有没地的人希望朝廷能查清楚情况。


朱元璋很聪明,他不着急,先从自己能控制的地方开始做起。他还在当吴王的时候,就开始在自己管的地方统计人口和土地,发给老百姓“户由“,这就是后来黄册制度的开始。




黄册就像是古代的大数据管理系统。朱元璋先在自己的地盘上试,觉得好了再推广到全国。他在1368年先在几个地方试行“均工夫“政策,就是按照田地多少来交税和干活。试了几年,发现效果不错,就在1370年下令全国实行。


朱元璋发下的命令是白话文,很容易懂:“告诉户部的官员,现在天下太平了,但是户口不清楚。中书省要做好天下户口的文件。。。大军现在不出征了,都派去各州县,实地去点户比对。。。“


明朝的户帖像现在的户口本加房产证加存款单。有家庭成员、年龄、土地房屋等信息。当时从北方打仗回来的军队也参与了这个工作,朱元璋让军队和户部各交一份总账给他,这样可以互相监督。




朱元璋还说新开垦的地不用马上交税,这样农民就愿意支持他了。十年后,朱元璋又进行了一次更细的土地调查,这次要把土地的好坏、分布都记录下来,叫做“鱼鳞图“。而且每十年还要更新一次。


明朝走了两百年后,到了万历年间,土地和人口又乱了。当时有个叫张居正的大官,想要再次把国家的事情理顺。他的改革有两个目标:查清土地和提高政府效率,就是大家熟知的“一条鞭法“。


张居正知道改革会得罪很多人,所以他先搞定了小皇帝的妈妈和大太监,保证中央不会变来变去。然后他设计了一套三层监督系统,让官员们互相监督。每个官员每年要干多少事,年底都要查收成绩,干得不好就降级降薪。




土地查清是张居正改革的重要一步。他先在福建试点,明确说不会因为查出新的田地就增加税收,这样减少了阻力。试点成功后,才向全国推广。


张居正还允许用银子代替实物交税,看起来是向地主妥协,实际上是打破了原来的腐败链条,对国家更有利。他推行查地时也是慢慢来,第一年只查无主的荒地,避开了既得利益。还说先完成工作的官员可以优先升职,逼得下面的人加紧干活。


张居正死后,很多他推行的改革被取消了,但他留下的《万历会计录》记录了全国的财政情况,成了明朝后期重要的账本。




每个时代都需要有想法又有办法的人站出来,才能把国家的事情办好。制度会老化,人会变坏,所以不能指望一套制度永远有效,需要不断有人站出来把事情理顺。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