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网-贵州频道

初夏时节,万物峥嵘。天空湛蓝如洗,阳光透过稠密的树叶洒落下来,成了点点金色的光斑。


“摩托书记”侯博文。

走进贵州省黔南州长顺县摆所镇长高村,在广场旁的一个雨棚下,停放着一辆雅马哈牌子的红色摩托车,格外显眼。这是长高村驻村第一书记侯博文的亲密“搭档”,更是他驻村帮扶的流动“办公室”,村民亲切地称他为“摩托书记”。

在长高村,经常会看到侯博文骑着他的摩托车的身影,来回往返于各个村组之间,他几乎每周骑摩托车行驶120多公里。近两年来,里程近4万公里。

从“传媒人”到“帮扶人”

侯博文是长顺县融媒体中心一名记者,2023年6月,被选派到摆所镇长高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从此开启了他与摩托车相伴的驻村之路,与长高村干部群众一起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有效衔接乡村振兴的道路上稳步前行。2023年至2024年,在长顺县驻村干部年度考核中,侯博文连续获得“优秀”等次。


侯博文为村民解决问题。

乡村工作千头万绪,侯博文深知自己的短板。初到长高村,面对的是陌生的农村环境和复杂的基层工作。为了尽快摸清村情,熟悉每一户村民的情况,每天清晨,第一缕阳光还未完全驱散山间的雾气,侯博文的摩托车轰鸣声便打破了乡村的宁静。

他骑着摩托车走村串户,穿梭在蜿蜒曲折的山路上,从这个村民组到那个村民组,遇到道路狭窄、坑洼难行的地方,就推着车前进,裤脚和鞋子常常沾满泥土,但他从不抱怨。

同时,他把当地干部和老驻村干部当作老师,虚心学习工作方法,利用休息时间钻研乡村振兴政策,将政策要点整理成便于村民理解的“土话”,并把田间地头、农家院坝当成他的“课堂”。

“2023年6月份,侯书记开始来我们长高村,他做事特别踏实、认真,对老百姓特别关心,很亲和,常去走访和帮助老百姓,也经常和我们一起到田间地头开展工作。”长高村村支书王舜民说。


侯博文为村民解决问题。

侯博文是个热心肠的人,团结同事,乐于助人。在驻村工作中,他总会帮助新驻村队员迅速理清工作思路,适应基层环境,让他们尽快投入到驻村工作中来。或有的队员遇到解决不了的事情,他便帮忙出主意、想办法,及时给予帮助解决。

“侯书记是个很好的人,很有责任心,跟群众很合得来,想到他一个外乡人在本地可能不太好开展工作,但当群众看到侯书记真心为他们好,为他们办实事,大家都很感动。”谈及眼中的侯博文,长高村驻村队员何雪梅如是说。

“后来重新调整网格,我包保侯书记以前的网格,为了让我尽快熟悉网格工作,他开着摩托车带着我一户一户地走访。侯书记是个好榜样,我觉得当驻村干部应该像他一样为群众办实事,去得到群众的认可。”何雪梅继续说道。

从“外来人”到“热心人”

群众利益无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侯博文是长高村的一名“外来人”,但在群众心中,他是一个负责的第一书记,一个靠谱的第一书记。

侯博文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群众冷暖放在心上,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关心关爱困难群众,用心用情用力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

63岁的刘清仲家有5口人,两个儿子在浙江务工,一个孙子在长顺县营盘中心校就读。2024年2月,他的妻子杨贵凤身患大病,在贵阳住院花费了85014元,做完手术后,目前已经痊愈。2024年12月,刘清仲又因脑梗到长顺县人民医院住院治疗总花费12400元,通过治疗现在已康复并恢复了劳动力。


长顺县摆所镇长高村俯瞰图。

侯博文得知情况后,及时跟村里磋商,把刘清仲家纳入防止返贫监测户。并多次骑着摩托车往返于村里和镇里之间,积极为刘清仲家申请临时救助,经过不懈努力,成功为他家办理了临时救助。2024年,刘清仲家获得临时救助5000元、两癌救助10000元,解了燃眉之急。

“真的太感谢侯书记了,经常开摩托来我家帮助收集资料,帮忙申请救助,他对我们真的很关心。”刘清仲满怀感激,言语里无不是对侯博文的谢意。

说起侯博文的好,长高村张家沟组李国勇也感触颇深,尤其在2024年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缴纳上,让李国勇印象最深。

李国勇家有5口人,2024年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缴纳标准为每人380元,因是脱贫户,享受到了政策补助,每人只需缴纳300元,共计缴纳1500元。

当时已是医保缴纳的关键时间节点,时间紧、任务重,镇里对每个村的任务完成情况盯得紧、抓得牢。然而,要立马缴纳一大笔钱,这让李国勇犯了愁。于是,李国勇找到侯博文,说明了自己的难处。

“侯书记,现在让我交合医,我没钱,怎么办?”李国勇说。

“不成问题,我帮你垫着,你有了再给我。”侯博文安抚着李国勇说。

就这样,侯博文掏出自己的腰包,帮助李国勇垫交了1500元,至今仍然让李国勇记忆犹新。

“侯书记来我们村已经快两年了,在我们群众心里,他确实是一个好书记,处处为老百姓着想,时时为老百姓着想,什么事情他都是想在我们的前面,做事真的很周到。”李国勇说。

从“门外人”到“新农人”

5月13日,早上,天气晴好,正是油菜收割的好时节。


侯博文在田间地头开展工作。

“今天我们去大田寨帮群众收一下油菜,大家准备下。”侯博文一边给驻村队员分发镰刀一边说道。

随后,他说了一些注意事项,便从摩托车龙头上拿起头盔,戴在头上,系上安全卡扣,骑着摩托奔赴油菜地。

“今年我们种植的是商品油菜,种了1000亩,产值在110万左右。”侯博文说。

侯博文是个闲不住的人,刚组织驻村队员帮助群众收好油菜不久,就骑着摩托车来到长高村钵苗育秧基地,察看秧苗长势。微风中,绿油油的秧苗随风摇摆,丰收的画面仿佛就在眼前。

今年,长高村发展钵苗育苗30亩,可移栽水稻1500亩,预计可年产优质水稻750吨,农民可实现产值225万元。

“我们村主要产业是稻油轮作,现在是油菜收割的关键期。油菜收好后,就开始翻犁打田,钵苗秧苗还有十多天就可以移栽。”看着长高村的稻油轮作和钵苗育秧产业发展越来越好,侯博文心里面特别高兴,他希望老百姓的生活越来越好,收入也越来越多。

在驻村前,侯博文是一个农业“门外汉”;驻村后,他认真向群众学习种植知识、农业技术,变成了一名“新农人”。


侯博文在田间地头开展工作。

秧苗什么时候育苗?什么时候移栽?机播、机种、机收有哪些优势?病虫害的管理、商品油菜和制种油菜的区别……说起这些,侯博文头头是道。“以前我哪里懂这些,都是向群众学习,他们是我的老师。”

产业发展是乡村振兴的关键。驻村以来,侯博文立足长高村资源优势,以“稻油轮作”为主导产业。积极争取政策支持,积极探索多形式的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通过“县级公司+村级合作社+大户”的方式,吸纳本地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殖大户、技术能人等群体加入村级运营,为长高村产业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2024年,长高村在土地翻犁方面,合作社实现收入14.56万元;集中作业费用达31.89余万元。2025年,建成千亩“稻油轮作”示范区,并逐步推进全流程机械化种植水平,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

都说脚上有多少泥土,心中就积淀多少真情。在侯博文的认知里,多干实事,多干好事,多干有益于群众、让群众满意的事,这不是一句空话。近两年来,他交出了一份漂亮的驻村答卷,付出和努力得到了群众的认可和赞扬。

在驻村的700多个日子里,他的摩托车不仅是他工作的工具,更见证了他与村民之间的深厚情谊。如今,他的摩托车即将“衰老”。

回顾这两年驻村时光,侯博文感慨万千:“从记者到第一书记,变的是身份,不变的是初心。看着长高村一天天美起来、富起来,我觉得所有的付出都有了意义。”(图/文 龙再刚、冉梦印)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