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崔桂忠

“不到长城非好汉”,长城,这座巍峨屹立的巨龙,承载着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历史沧桑与精神脉络,是全人类共同的文化瑰宝。然而,总有一些不和谐的音符,试图在这古老的砖石上留下他们所谓的“印记”。



近日,两名游客在八达岭长城刻字后逃回上海,却仍被京沪警方跨省追责——行政拘留5日、罚款200元。这一案件不仅是对违法者的惩戒,更是对全社会文明底线的重申。

长城不是“留言板”,而是镌刻着民族记忆的史诗。每一块斑驳的城砖都见证着历史的沧桑,而刻刀划下的“某某到此一游”,不过是文明之耻的具象化。从埃及卢克索神庙的“丁锦昊刻字”,到故宫铜缸上的“情侣留名”,再到此次八达岭事件,类似行为屡禁不止。究其根源,是部分人将公共空间视为私人画布,把破坏文物当作彰显存在的方式。



这种行为的背后,折射出的是畸形的旅游文化。在社交媒体时代,“打卡”异化为一种表演艺术:有人为拍照逼停高铁,有人为流量踩踏丹霞地貌。当旅行沦为“集邮式炫耀”,敬畏之心便荡然无存。反观日本,游客自发清理富士山垃圾已成传统;在意大利,损坏斗兽场墙壁可判数年监禁。文明的差距,不仅体现在法律尺度上,更根植于公民意识的土壤中。

值得深思的是,为何在文明素养整体提升的今天,仍有人铤而走险?深层原因有三:其一,违法成本过低。对比意大利对文物破坏者最高12年的监禁,我国的200元罚款显得微不足道;其二,教育缺位。文物保护意识尚未真正融入国民教育体系;其三,监管滞后。许多景区仍依赖人海战术,智能防控体系亟待完善。

此次事件的最大亮点,在于执法模式的突破。延庆警方不因“异地办案难”而却步,首次启动行政案件异地办理程序,与上海警方高效联动。这种虽远必究的执法态度,为全国文旅执法树立了新标杆。但更值得期待的是,如何将这种个案突破转化为制度常态?建议从三方面着力:建立文物违法“黑名单”制度,与个人征信挂钩;推广智能监控技术,实现违法行为实时捕捉;将文物保护纳入义务教育课程,从娃娃抓起培养文明意识。

长城能抵御匈奴的铁骑,却挡不住无知者的刻刀。当我们仰望这座人类奇迹时,不该只看到砖石的厚重,更要读懂文明的密码。真正的保护,不仅需要法律的利剑,更需要每个人心中的戒尺。

毕竟,再先进的监控技术,也抵不过一个公民自觉的文明觉悟。



☆作者简介:崔桂忠,曾任某部队政治委员,海军上校军衔。现任大连市旅顺口区委办公室二级调研员。

原创文章,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编辑:易书生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