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从婚姻登记改革看身份证明简化之道

2025年5月10日,新修订的《婚姻登记条例》开始施行,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变化是结婚登记不再需要户口本,仅凭身份证即可办理。这一改革不仅体现了政务服务便民化的趋势,而且反映出我国社会治理的重要进步。长期以来,各类办事机构对身份证明材料的过度要求,已成为群众办事的一大堵点。此次婚姻登记制度的调整,应当成为推动身份证明全面简化的契机,促使相关部门重新审视那些烦琐且无实质意义的证明要求,真正践行“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的服务理念。

笔者认为,在信息化程度较低的年代,户口本作为家庭户籍的法定凭证,确实在身份核实、社会管理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随着电子政务建设的深入推进,身份证的防伪技术、信息集成度及数据互联能力已大幅提升。如今的身份证不仅具备生物识别功能,还能通过国家人口基础信息库实时核验持证人的婚姻状况、户籍信息等情况。在此背景下,仍要求群众额外提供户口本等证明,似乎多此一举。

事实上,许多办事机构对户口本的依赖,并非出于实际管理需要,而是源于惯性。一些部门固守传统流程,未能及时适应技术进步带来的变革,甚至将多重证明视为规避责任的“护身符”。这不仅增加了群众的办事成本,也暴露了政务服务与时代脱节的问题。婚姻登记取消户口本要求,恰恰证明身份证的信息承载能力已足够支撑大多数政务服务的办理,其他领域理应跟进。因为,在技术手段高度发达的当下,户口本造假并非难事,而基于全国联网数据库的身份证核验手段更为可靠。

在数字化时代,许多国家已推行“一证通”服务,如韩国的“住民登录证”、新加坡的“国民身份证”,均能覆盖绝大多数政务服务场景。我国若继续维持“多证并行”的模式,既不符合国际趋势,也会给群众带来诸多不便。

婚姻登记取消户口本要求,看似只是一项具体流程的调整,但其象征意义不容小觑:只要技术和管理能力允许,政务服务就应尽可能减少非必要的证明要求。这一逻辑同样适用于其他领域。例如,在房产交易、子女入学、社保办理等民生高频事项中,户口本仍被许多地方列为必需材料。然而,这些事项的核心信息(如产权归属、亲属关系、户籍情况)完全可以通过身份证调取的数据进行核验。若相关部门能够打破信息孤岛,推动跨部门数据共享,完全可以在不降低安全性的前提下,大幅减少证明要求。

此外,此次改革也为“证明事项清单”的动态优化提供了范例。国务院近年来多次清理奇葩证明,但少数地方仍存在“清单外增设”现象。未来,应建立更加刚性的证明事项准入机制,凡是能通过电子证照、数据共享获取的信息,则不得要求群众重复提供。同时,可通过立法或政策明确身份证作为基础身份证明的优先地位,限制办事机构随意增设附加条件。

《婚姻登记条例》的修订是一次值得肯定的进步,但这不应是终点。在数字中国建设的大背景下,身份证明的简化不仅关乎便民利民,更是衡量政府治理能力的重要标尺。有关部门应以此次改革为契机,全面梳理各类政务服务中的冗余证明,充分利用技术手段替代传统纸质材料,真正实现“一证通办”。

政务服务的优化,本质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体现。当婚姻登记这样的“人生大事”都不再需要户口本时,那些墨守成规者更应反思:我们是否真的需要那么多证明材料?唯有打破惯性思维,顺应技术发展趋势,才能让群众享受到更为高效、便捷的政务服务,也让社会治理更加契合时代需求。(王娈)

来源:法治日报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