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0日凌晨,美国空军一架RC-135U战略电子侦察机在KC-135R空中加油机的配合下,悄然逼近中国广东汕头外海空域。尽管其飞行轨迹未直接侵入中国领空,但在当前中美战略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这一动作的挑衅性与战略意图已远超传统军事侦察范畴。

作为美国空军现役最先进的电子情报平台,RC-135U配备的AN/ASD-1电子侦察系统可对600公里范围内的电磁频谱进行全频段监控。其搭载的"侧视相控阵雷达"和"多普勒信号分析仪",能够精确解析雷达波形特征、通信协议加密方式乃至武器系统参数。这种能力使其成为构建"电磁作战地图"的核心工具。

此次行动中KC-135R加油机的伴随,更暴露了美军"前沿存在+持续监视"的新战术。通过空中加油,RC-135U可在目标空域滞留超过18小时,实现对中国东南沿海电磁环境的动态基线测绘,这对战时快速建立电子压制优势至关重要。



美军在歼-10CE展现实战能力后仍持续抵近,试探中国对"灰色地带"行动的容忍阈值,通过渐进式接近收集中国防空系统的响应时间、拦截模式等关键数据;

  1. 其次,试图将抵近侦察"常态化"塑造为既定规则,压缩中国战略防御纵深;
  2. 在印太战略框架下,向盟友展示对华威慑的持续性。这种"非武装挑衅"的本质,是将军事行动转化为战略心理战。



面对美军的电子渗透,中国已构建起多层反制体系。在广东沿海部署"移动式频谱伪装系统",通过动态生成虚假雷达信号、虚拟指挥节点,诱导RC-135U采集失真数据。

在关键区域实施"诱饵辐射-突然静默"战术,破坏敌方信号关联分析,2022年珠海航展展示的DLQ-02C系统即具备该能力。

更值得关注的是中国正在构建的"智能电子战体系",通过天基监视星座与地面传感器组网,实现RC-135U轨迹的实时追踪。

值得警惕的是,美国正将俄乌战场验证的"商业卫星+AI分析"模式复制到印太地区。SpaceX星链卫星与RC-135U的协同,可能实现对中国沿海电磁环境的全天候监控。



尽管当前中美都避免直接冲突,此次汕头外海的空中博弈,既是现代电子战的微观缩影,更是大国战略竞争的时代注脚。当侦察机的轨迹划过南中国海的夜空,其投射的不仅是电磁信号,更是两个大国对未来战争形态的认知碰撞。在这场没有硝烟的较量中,技术创新的速度与战略智慧的高度,将共同决定最终的力量天平走向。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