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新研究彻底打破了人们对座头鲸迁徙与繁殖模式的固有认知 —— 它们竟能同时完成迁徙、觅食和生育。



这项研究试图重新梳理科学文献与观测记录。结果发现,旅游业对座头鲸行为的理解竟比学术界更为准确且全面。

尽管科学家早已知道座头鲸是活跃于全球海域的高度迁徙物种,但传统观点认为它们的觅食与繁殖在时间和空间上是分离的。在这一理论框架下,迁徙通道被视为连接夏季与冬季栖息地的纽带。

20世纪初的捕鲸者曾报告称,这些迁徙路径上的鲸鱼胃内几乎空空如也。但其他观测结果对此提出了质疑。三十年前,曾有学者直接提出座头鲸在迁徙中表现出行为连续性而非割裂性,但这一观点未受重视。

种种困惑加之观鲸产业的实际需求,促使悉尼新南威尔士大学的研究团队展开调查,最终发现座头鲸的繁殖与产崽范围远比此前认为的更广。

这一发现将对海洋保护产生深远影响。目前座头鲸仍属濒危物种,但种群数量正在恢复 —— 这无疑是个好消息。

种群复苏带来新发现

论文第一作者、悉尼新南威尔士大学博士生兼观鲸船长简·麦克菲-弗鲁指出:"过去我们认为,从营养丰富的南大洋北迁的座头鲸,是要前往大堡礁等温暖热带水域产崽。"

但在纽卡斯尔担任观鲸船船长期间,她意外发现了一头幼鲸。这个现象令她困惑,却未引起旅游业同行的惊讶。经调查她意识到,类似目击记录出现的位置比理论可能范围更靠南。

这项研究整合了从昆士兰到塔斯马尼亚乃至新西兰南岛区域,观鲸运营商、公民科学家及政府野生动物机构提供的200多起座头鲸幼崽目击记录,数据最早可追溯至1991年。

"数百头幼鲸的出生地远超出既定繁殖区范围。"论文资深作者、新南威尔士大学的特蕾西·罗杰斯博士表示。研究共确认209例新生幼鲸记录,包括168次活体观测和41起搁浅报告。

历史模式重现

研究表明,座头鲸从南大洋长途跋涉至热带繁殖地时,实际产崽位置比科学界认知的更偏南。查阅历史记录和捕鲸日志后,研究人员发现这种模式其实早有记载 —— 尤其是鲸群产后继续北迁的行为。



不过随着捕猎导致种群锐减,这种模式逐渐被掩盖。值得庆幸的是,当前的保护措施正有效促进座头鲸种群复苏,使科学家得以重新认识这一现象。

未解之谜仍存

麦克菲-弗鲁在新闻稿中提出新问题:"为何鲸妈妈要在产后继续沿'座头鲸高速公路'北迁?毕竟热带海域根本没有食物来源。"

"我们仍有太多未知。"她强调。随着对鲸群动态迁徙轨迹的研究深入,科学界需要改变对固定终点迁徙模式的刻板认知。如今,科学家得以追踪这种海洋巨兽在不同海域中更复杂的行为策略。

该研究已发表于《海洋科学前沿》期刊。

如果朋友们喜欢,敬请关注“知新了了”!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