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印巴冲突后,中国歼-10表现出色,大败印度空军。然而,印度又随即鼓吹事实并不是巴基斯坦宣传的那样。随即采取了一些措施,这又是什么原因呢?
当莫迪政府宣布停火协议达成时,克什米尔山谷并未迎来预期中的平静,取而代之的是印度在外交、军事、舆论三条战线上的连环动作。
一、印度进行舆论管制,现代版的"皇帝新衣"
停火协议刚达成,印度信息电子部便紧急下达了第144号行政令,一夜之间封禁了包括《环球时报》英文版在内的37个中英文媒体账号。这场信息清洗运动直指2月27日的空战细节——巴方公布的飞行记录仪数据显示,歼-10CE在80公里外锁定印军苏-30MKI,创造了超视距空战的新纪录。为消除这场"不可言说的失败",印度通信部甚至要求SpaceX屏蔽星链系统中涉及空战画面的152个频段。
然而,印度这样的做法也是掩耳盗铃,终究难掩真相。英国《简氏防务周刊》通过卫星图像对比发现,印军斯利那加空军基地的苏-30机库出现异常空置,与巴方宣称击落3架战机的说法相互印证。更讽刺的是,印度斯坦航空公司内部流出的维修报告显示,返厂战机残骸上检测到PL-15导弹的钨合金破片,这种中国自主研发的第四代空空导弹,其杀伤半径较印军R-77导弹扩大40%。当技术细节成为打脸铁证,莫迪的舆论管控反而沦为国际笑谈。
二、印度在克什米尔增兵
在拉达克东部海拔4500米的高原上,印度第14集团军正进行着本世纪规模最大的兵力投送。据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卫星监测,印军已在控制线附近集结17个师级单位,包括新组建的"雪山突击队"。这种兵力密度达到每公里正面部署82人的惊人水平,远超二战时期斯大林格勒战役的防御标准。
印度陆军参谋长纳拉万内部报告指出,前线部队的冬季补给缺口达43%,T-90坦克在零下30度的故障率飙升至67%。更致命的是,巴基斯坦在边境部署的"猎鹰"防空系统,其探测范围覆盖印度纵深400公里内的所有机场。这种非对称优势使得印军传统的"人海战术"失去意义——正如美国战争研究所分析:"当对手的无人机可以在100公里外精确点杀坦克集群时,士兵数量反而成为负担。"
三、鼓吹中国军事介入论
新德里智库"观察家研究基金会"突然抛出的"中国军事介入论",暴露出印度精英层的认知失调。其所谓"证据"不过是商业卫星拍摄到的中巴边境雷达站升级画面,却被刻意解读为"北斗系统直接引导巴军作战"。
实际上,印度之所以这样做,目的就是转移国内对军购腐败的关注、为后续对华强硬政策铺垫、争取美西方战略支持。
但情报界的现实截然不同。印度国防分析研究所泄密文件显示,巴军C4ISR系统升级始于2019年,主要依赖土耳其的Aselsan电子系统和意大利的莱昂纳多雷达。而中国对巴军事合作严格遵循"非战区"原则,这在2018年印巴危机期间中方拒绝开放卫星侦察数据的做法中可见一斑。当虚构叙事遭遇事实核查,印度反而陷入"狼来了"的战略信用危机。
四、巴基斯坦加强与中方合作
正当印度在三条战线疲于奔命时,巴基斯坦外长比拉瓦尔的中国之行悄然开启。北京会谈释放出三个关键信号:中巴经济走廊西线方案提速,瓜达尔港至伊朗恰巴哈尔港的铁路动脉启动勘测;联合研发的"枭龙"Block4型战机将装备量子雷达;双方签署《全天候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升级版路线图》。这些动作看似不直接关联克什米尔,实则从能源安全、国防自主、战略协作三个维度重构了地区力量平衡。
值得玩味的是会谈时机选择——恰逢印度主办G20旅游工作组会议期间。当莫迪在克什米尔滑雪胜地大谈"和平发展"时,中巴用实际行动诠释何为真正的地区稳定器。
莫迪政府的三大应对措施,暴露出三个维度认知错位。在伊斯兰堡战略研究所的沙盘推演中,印度若持续当前路径,到2030年其军费开支将占GDP的4.2%,但作战效能可能反降15%。这种"投入产出悖论"恰是新兴大国崛起过程中最危险的陷阱。
当印度考古局忙着在拉达克"发现"古代印度教神庙时,中巴经济走廊的推土机正轰鸣着打通帕米尔高原的千年冻土。这两种截然不同的"造景"运动,或许正是新旧秩序交替的绝佳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