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研究指出,微塑料可能是超加工食品与抑郁症、痴呆症等神经系统疾病关联中的"隐形推手"。



科学家已在海龟、睾丸等几乎所有物体中发现了惊人含量的微塑料。但更令人不安的是,人类大脑中竟积聚了相当于一个塑料勺量的微塑料颗粒。

这一发现促使研究者深入探究大脑中塑料积聚的健康影响。最新发表于《脑医学》期刊的综述研究指出,微塑料可能是解释超加工食品与抑郁症、痴呆症等神经系统疾病关联的关键缺失环节。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这应该引起所有人的警惕。"该研究主要作者、渥太华大学精神病学住院医师尼古拉斯·法比亚诺在声明中表示。他特别指出:"在美国等国家,超加工食品已占能量摄入的50%以上,而这类食品的微塑料浓度显著高于天然食品。"

多项研究表明,食品加工程度越深,所含塑料颗粒越多。例如,鸡块每克含微塑料量是鸡胸肉的30倍。据食品加工论坛分析,这可能源于超加工食品在生产和包装过程中接触更多塑料制品。

最新研究还发现,微塑料能突破血脑屏障 —— 这层保护性细胞结构本应阻隔有害物质,同时保留有益化学成分。新墨西哥大学亚历山大·尼哈特、马库斯·加西亚和埃莉安·埃尔·哈耶克主导的研究团队认为,微塑料通过依附脂肪分子渗透血脑屏障。

法比亚诺团队指出,这些颗粒一旦进入大脑就会引发氧化应激,损害细胞并增加神经系统疾病风险。他们特别强调,微塑料似乎对与抑郁症、痴呆症等神经精神疾病相关的神经递质有显著影响。不过这一大胆假设仍需进一步验证。

值得注意的是,研究者发现这些危害与超加工食品的影响高度相似。既往综述显示,食用超加工食品人群患抑郁症、焦虑症和睡眠障碍的风险显著升高,多项研究也证实此类饮食会增加痴呆风险。因此研究团队提出,微塑料可能是超加工食品引发神经系统疾病的潜在机制。

"这一假说极具说服力,因为我们在生物学机制上发现了显著重叠。"合著者、澳大利亚迪肯大学高级研究员沃尔夫冈·马克思解释道,"超加工食品通过炎症、氧化应激、表观遗传改变、线粒体功能障碍和神经递质系统扰乱危害心理健康,而微塑料似乎遵循极其相似的作用路径。"

在严峻形势中闪现一线希望:同日发表于《脑医学》的配套研究首次证实,采用成熟的"体外血浆置换"技术可清除体内微塑料。该技术通过分离患者血液成分,过滤血浆中的有害物质(包括微塑料)后回输净化血液。

在21名患者的测试中,至少两轮双重过滤血浆置换成功清除了其血液中的微塑料。这种技术已广泛应用于献血、干细胞采集等领域。

"在通过改善饮食和包装减少接触的同时,我们亟需研究如何清除体内微塑料。"伦敦国王学院心血管与代谢医学教授斯特凡·伯恩斯坦表示,"虽然初步证据显示血浆置换可能是可行方案,但仍需更多研究验证。"

随着全球塑料危机日益严峻,探索保护人体免受微塑料侵害的方法,或许能让我们真正获得"清醒的头脑"。

如果朋友们喜欢,敬请关注“知新了了”!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