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夏,毛主席从香山的双清别墅迁至中南海。在长安大戏院观看京剧《法门寺》时,他常对身边的警卫员笑着说:“真是奴才相做久了,在主子面前伸不起腰!”这句话不仅反映了毛主席对奴才心理的强烈反感,也蕴含了深刻的历史和政治寓意。到了1956年,毛主席再次使用这句话批评了某些国务院部门负责人。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使得毛主席用这句话来表达不满呢?毛主席所提到的戏剧人物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深刻寓意?



毛主席对京剧的热爱是大家所知,京剧不仅是他生活中的消遣之一,还是他休息之余的重要文化享受。毛主席对京剧的剧目、唱腔、流派有着浓厚的兴趣,甚至深刻研究。特别是《法门寺》这一剧目,他曾观看过多次,几乎是如数家珍。即便是在重庆谈判时,蒋介石也曾邀请毛主席一同观看这出戏。毛主席之所以如此钟爱《法门寺》,是因为剧中的一个人物——小太监贾桂,给了他很多思考和启发,毛主席多次在谈话中提到贾桂。



为何贾桂这个小太监会引起毛主席的如此关注呢?《法门寺》讲述了一个复杂的社会故事。故事的女主角宋巧娇的未婚夫傅朋被冤枉入狱,而她的父亲也因此牵连。在知道真相后,宋巧娇冒着生命危险,向大太监刘瑾和太后告状,终于揭露了真相,使傅朋获得自由,最终与宋巧娇成婚。虽然剧中的贾桂仅是一个小角色,但毛主席每每看到他,都会忍俊不禁地笑出声。



毛主席特别留意的一个场景,是贾桂在刘瑾身边卑躬屈膝的样子。当刘瑾让贾桂坐下时,贾桂却说了一句:“我站惯了。”这一瞬间,毛主席从中读出了深刻的社会象征。在1949年某次观看《法门寺》时,毛主席对身旁的警卫员说道:“贾桂就是典型的奴才相,他站惯了,就再也直不起腰来了。”这句话深刻揭示了毛主席对奴才思想的强烈反感。

毛主席最讨厌的就是“奴才思想”。这种心态束缚了人们的独立思考,甚至像进入无间地狱一样无法自拔。他一直提倡独立的思想,要有自尊,做事要实事求是。在表面上,毛主席是在批评贾桂,但他实际上是在批评那些对西方盲目崇拜,抛弃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比如钱玄同,他作为北京大学的教授和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曾提出汉字革命,想将汉字全部拼音化,认为这是符合现代化的趋势。钱玄同的这一主张,实际上是受到了西方的影响,他认为只有摒弃中国传统文字,才可以走向现代化。



钱玄同在《汉字革命》一书中提到:“汉字的罪恶在于难识、难写,妨碍教育普及和知识传播。”这番言论体现了他深受西方文化影响的思维方式。然而,他的做法并没有真正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价值。毛主席并非反对改革,而是反对全盘否定中国文化。在中国,尽管当时在工农业方面相对落后,科技水平较低,但毛主席坚信,中国有自己独特的财富,这些财富是其他国家无法比拟的。



毛主席一贯认为,盲目照搬西方的做法只能让中国成为“奴才”,永远无法站立得直。他认为,西方强国的辉煌并不是中国发展的唯一出路,真正的独立自主才是中国崛起的关键。即便在建国初期,中国面临着极为艰难的局面,毛主席依然强调独立性和自尊心,要求全国人民树立民族自信心。



1956年,在撰写《论十大关系》时,毛主席特别提到当时社会上流行的“贾桂风”,即盲目崇拜苏联的风气。这一风气对毛主席来说是不可接受的,他在文中警告,社会上一些人过于依赖苏联的支持,认为没有苏联的帮助,中国根本无法发展。这种思想正是毛主席最为反感的奴才心理,他用《法门寺》中的贾桂来作为典型例子,提醒人们不要盲目崇拜他国。毛主席强调,我们要向他国学习,但这种学习必须是批判性的,不能盲目照搬照抄,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毛主席始终认为,只有摆脱“奴才相”的思维方式,中国才能真正崛起。无论面对任何困难,中国都不应放弃自己的民族自信。虽然我国当时面临众多困难,但毛主席坚信,通过自身的努力,中国必定能够走出一条自主发展的道路。



毛主席不仅在政治上强调独立自主,他在生活中也喜欢以古人和典故为例,激励自己和他人。比如东汉时期的梁鸿,他与妻子孟光的“举案齐眉”的故事,毛主席非常欣赏。梁鸿家庭贫困,但他依然能在艰难的条件下保持尊严,不因他人所热。这种精神,不仅是个人的高尚品质,也是国家独立的象征。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虽然国家面临艰难的局面,毛主席始终坚信,只有自立自强,才能走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即便在苏联撤走技术、设备,撤回专家后,毛主席依然坚定地带领中国走向自主创新,最终在国际舞台上站稳了脚跟。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
400x320-vip-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