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刚过,华北多地突然降温,夜里气温跌到零下3度。
田里的小麦正拔节呢,嫩苗经不住这冷,叶尖都开始泛白了。河北老张蹲在地头直叹气,去年就是倒春寒没防住,五亩小麦减产两成。
“春分后麦起身,肥水要紧跟”,可这反常天让老把式都犯难。
村里广播说,明后天还有霜冻,得赶紧给麦田盖“被子”。啥“被子”?其实就是喷防冻剂,老辈人用的草木灰也能派上用场。
咱先说传统土办法,以前爷爷总说“霜前浇遍水,霜后保苗美”。现在科学更讲究,浇水得赶在降温前一天,水热容量大,能护着土温。
还有那大棚种蔬菜的,这时候得把棉被加厚,通风口全堵上。东北种玉米的乡亲注意,要是赶上晚霜,地膜得盖严,出苗后别急着放风。
南方这会儿春雨多,油菜田得赶紧挖沟排水,不然根泡烂了收不了籽。
有人问,为啥倒春寒年年有,今年感觉特别凶?我看啊,气候变了,老天爷的脾气越来越摸不准,咱得多长几个心眼。就像王大爷,去年在麦田里搭了简易防风障,苗子愣是比别家抗冻。
农技站的小李说,冻害后别慌,赶紧补肥,尿素配磷酸二氢钾,叶面喷施最见效。
可还有些乡亲舍不得花钱,觉得老办法够用,结果吃了大亏。这不是说老经验不好,“看云识天气”依旧灵,但手机里的天气预报更得天天看。
咱种地靠天吃饭,但不能被动等天,提前把防寒物资备齐,心里才踏实。你看那村口的供销社,这几天地膜、防冻剂卖得飞快,去晚了可就没了。
河南的老李前年试过,冻害前给麦田撒了层碎秸秆,保温效果不比地膜差。
现在问题来了,到底是土办法省钱,还是买现代药剂更有效?其实两者结合最好。
比如撒草木灰既能增温,又能当钾肥,一举两得,老辈智慧真是宝。
但要是遇到强霜冻,光靠土办法不够,还得听农技员的科学指导。
种地就像过日子,该省省该花花,在防灾上花钱,那是给收成上保险。现在最要紧的是,赶紧去地里看看苗情,别等冻坏了才后悔。行动清单记好了:第一,今晚前给麦田浇一次防冻水;第二,明天去镇上买叶面肥;第三,联系村里合作社,问问有没有集体防霜措施。
庄稼人跟天气较劲了一辈子,咱不怕天公不作美,就怕自己没准备。“人勤地不懒”,只要咱把该做的都做在前头,就算倒春寒再厉害,也能保个好收成。
说到底,种地的时间表得跟着天气变,灵活应对才是咱庄稼人的真本事。
您说,是不是这个理儿?赶紧动起来,别让苗子在地里挨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