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河南正被高温狠狠“炙烤”,中西部多地冲上38℃到40℃。这样的酷热天,正是小麦抢收关键期,麦粒都怕被晒干瘪。
洛阳、三门峡的老乡们发现,刚割的麦子堆在场上,得赶紧摊开翻晒。可高温晒得人头晕,更担心玉米、大豆等秋作物播种受影响。老辈人都说“热过头,雨要凑”,但眼下得先扛住这波热浪。
传统办法里,秸秆覆盖能给刚出苗的庄稼苗遮遮阴,减少水分蒸发。草木灰撒在地边,既能防虫,又能稍微降点地表温度,老一辈常用这招。
不过现在得结合科学法子,比如清晨傍晚给菜地、苗田浇点小水。注意别中午浇,温差大容易伤根,这是农技站去年教的法子。豫北地区麦田刚收完,土地晒得发白,得抓紧趁墒情好播玉米。
要是墒不够,有人打算等22日的降雨,但得提前备好种子和肥料。豫南部分地块已经种上秋作物,可高温加闷湿,最怕苗期病虫害。村里老张头说,他去年这时候没防住蚜虫,苗子都卷了叶,今年得早准备。
气象说21日傍晚中西部有阵雨,虽不大,但能稍微解点旱气。22日雨水变中到大阵雨,还可能有暴雨,又怕低洼地积水成涝。
这天气真是两头难,旱时怕烤苗,雨时怕泡根,种地人得两头防。个人觉得,这时候得盯着天气预报,见缝插针干农活最关键。
比如阵雨前赶紧给旱地施点水溶性肥料,借雨水让庄稼“喝”个够。
大棚种植的老乡注意,高温天要掀开裙膜通风,傍晚再盖上保温。遇到强对流天气,得提前加固大棚支架,别让大风掀了棚顶。
咱农民的土办法是经验,但结合气象预警和农技指导,才更保险。
就像看云识天气是老传统,现在手机上随时能查逐小时预报,更准当。家里有老人种地的,年轻人得提醒一声,别在中午头下田,防中暑最重要。
村上王大姐说,她给地里干活的老汉准备了加盐的绿豆汤,放保温桶里带着。
这波高温对刚移栽的蔬菜苗影响大,比如辣椒、茄子,叶子都晒蔫了。可以扯点遮阳网,或者用竹竿搭个简易棚,花不了多少钱,保苗管用。对于果园,高温会影响坐果,特别是桃树、杏树,得适当疏果减少负担。
有条件的果园,能在行间铺点碎秸秆,既保墒又能降低地表温度。现在最担心的是,高温过后突然暴雨,容易造成土壤板结,影响根系呼吸。
所以雨后得及时中耕松土,让土地透透气,这活虽累但不能拖。不同地区情况不一样,东北防霜冻那套咱用不上,但咱得防旱涝急转。
农技站最近电话都忙不过来,老乡们有不懂的赶紧打电话问,别自己瞎琢磨。
家里有抽水设备的,这时候该检查了,万一旱情持续,得随时能用上。
还有农药储存,高温天别放在太阳晒着的地方,容易挥发失效还危险。这篇文章就是想提醒大伙,天气再难,咱种地的节奏不能乱。
该抢收抢收,该播种播种,老办法新办法结合着用,总能挺过去。
最后说句实在话,庄稼收成好不好,三分靠天,七分靠咱自己细琢磨。
现在行动起来,把防晒防暑做好,把田管措施跟上,就是给秋粮打底子。要是你有啥管用的土办法,欢迎在评论区说说,咱互相取取经。关注网易号,后续天气变化和农管技巧会接着跟大伙唠,别错过。
记住,种地不怕天气难,就怕咱不提前打算,早动手才能少受灾。
庄稼不哄人,咱防天灾也得靠巧劲,您说是不是这个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