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小卡片关注一下,记得星标!

我是槽三刀,一个喜欢吐槽的布衣青年!

近日,安徽凤阳鼓楼坍塌的新闻,引发了网友的广泛关注。


据悉,凤阳鼓楼建于明洪武八年(1375 年),由台基和楼宇两部分组成,台基是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楼宇为1995年建设。

因2017年以来楼宇出现瓦片脱落等情况,2023年2月启动维修项目,9月进场施工,2024年3月竣工验收,花费341.206万元。

目前,相关单位已赶赴现场,调查工作正在进行中。

三刀认为,凤阳鼓楼不仅是凤阳的标志性建筑,更是古代建筑艺术的杰出代表,它见证了无数的历史变迁,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明明去年刚刚花费了高达341万的资金进行了修缮,这才一年多的时间,鼓楼顶部就发生了坍塌。

我们不禁要问:“341万的修缮资金究竟花在了哪里?为何修缮后的鼓楼如此不堪一击?”

有人调侃道:“341万,其实只花了1万修复吧。”

这些话语虽然带有一定的夸张成分,但也反映出百姓对修缮资金使用情况的不信任。

因为在公众看来,如此巨额的资金投入,理应换来鼓楼的稳固与安全,而不是仅仅维持了一年多就出现坍塌的惨状。

想想前几天被大家熟知的“70多万买了个路由器”,老百姓也有理由质疑:340多万当中到底有多少钱真正用到了修缮上?

这些看似荒诞不经的事件,却真实地反映了当前一些领域存在的问题。

像公共资金的滥用、工程质量的低劣,它不仅损害了公众的利益,更破坏了相关部门的形象。


凤阳鼓楼的坍塌,不仅是一座古建筑的损失,更是对我们社会道德和责任的一次深刻拷问:

我们是否忽视了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是否忘记了对公共资金的合理使用和对工程质量的严格把控?

从这起事件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当前一些地方在工程建设和文物保护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

首先,监管不力是导致问题出现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凤阳鼓楼的修缮工程中,相关监管部门是否真正履行了自己的职责?是否对工程的每一个环节进行了严格的监督和检查?

如果监管到位,那么那些偷工减料、以次充好的行为又如何能够得逞?

其次,利益驱动下的问题也不容忽视。

在利益诱惑面前,一些人不惜违背职业道德和法律法规,将公共资金据为己有,导致工程质量严重下滑。

这种行为不仅损害了公共利益,更是对社会公平正义的公然践踏。

此外,一些施工单位缺乏专业素养和责任心,也是导致工程质量问题的重要因素。

在修缮古建筑这样具有特殊意义的工程中,施工单位本应具备丰富的经验和专业的技术,然而现实中却存在一些施工单位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随意简化施工流程,使用劣质材料,最终导致工程质量无法得到保障。

修复鼓楼易,修复文化传承的断裂难。

面对凤阳鼓楼坍塌这一事件,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愤怒和指责上,更应该深刻反思,从中吸取教训。

相关部门应该加强对工程建设和文物保护的监管力度,建立健全严格的监督机制和问责制度,对那些违法违规行为绝不姑息迁就。

只有这样,才能避免类似的悲剧再次发生。

才能让古建筑不再成为敛财的“遮羞瓦”,让鼓楼真正成为我们的“压舱石”。

请【点赞】,点【在看】,把文章【转发】给您身边的人,谢谢!

微信最近更新规则啦,只有星标这个公众号的读者,才能看到正常的内容更新。记得:点公众号头像图标—点右上角“...”—点“设为星标”,这样就不会错过更新啦~

欢迎加入我的付费社群,里面有时事热点探讨、好书推荐、往期被禁文章分享、公众号写作教学等,费用99元/年,欢迎扫码加入:

点击上方小卡片关注一下,记得星标!

谨防失联,可关注下面小号

郑重声明:

文章素材来自官方媒体,作为自媒体创作者,始终本着客观、理性的态度进行时事的相关评论,无不良舆论引导。

此外,对于事件的真实性,自媒体创作者很难把控,所以也请大家理性阅读。

另,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