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谈判陷入困境之际,美俄美乌首脑通话引发关注,和谈能否早日达成,依然是个未知数。在美国的一处“战机坟场”,退役后在这里趴窝了许久的F-16战机最近重新抖擞,它们的零部件将被装备到乌克兰战场。前不久,美国再度开启对乌克兰的军事输血,特朗普政策急转弯这背后目的何在?会如何影响俄乌和平进程?



Part.

1



5月19日,美国总统特朗普与俄罗斯总统普京就俄乌问题通话。随后特朗普在社交媒体上发表声明称,俄罗斯与乌克兰将立即就停火展开谈判,更重要的是,谈判朝着结束战争的方向迈进。



同日,泽连斯基重申,乌克兰已经准备好实现全面、无条件停火,这一立场至关重要,不能被弱化,乌克兰随时准备好与俄罗斯进行直接谈判。

在战场上,俄方突然扩大了攻势,5月17至18日,俄军发动开战以来最大规模无人机袭击,发射273架伊朗制“沙赫德-136”无人机,导致乌军F-16、苏-27等主力战机全面撤离。

当地时间18日,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致信美国总统特朗普,提出乌美在国防工业和贸易领域开展合作的新建议。而在5月初,特朗普政府计划通过直接商业销售向乌克兰出口价值5000万美元的国防装备,涉及F-16战机训练、维护与零件支持。这一动作看似平淡,实则暗流涌动:这是特朗普第二任期首次批准对乌军售,距离其3月3日全面冻结对乌军事援助仅过去59天。



中国社科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研究员 张弘:

美国恢复对乌军援主要涵盖两方面:一是情报信息共享。美国依托在北约、欧洲及地中海、黑海地区部署的大量前沿侦察设备,如卫星、无人机、电子战飞机等,对俄军战场态势进行实时监控,为乌军提供有力支持。二是军售的模式转变。特朗普政府将对乌军援从无偿转为有偿军售,出售的装备先进,有效增强了乌军前线远程打击能力。此外,美国大量提供F-16战机配件及旧机体,开启对乌军售与军援新阶段。在美方技术支持下,乌克兰空中战力及空中支援活动日益频繁。

5月16日,普京向泽连斯基抛出橄榄枝,俄乌双方重启直接谈判,双方在伊斯坦布尔达成协议,各自交换1000名战俘,这是自俄乌战事爆发以来最大规模的战俘交换。乌方要求两国元首进行直接会谈,俄方会对此予以考虑;俄乌双方将各自提交对未来停火细节的看法,并在这之后继续谈判。



而美国在这场谈判中扮演了最矛盾的“导演”,一边派国务卿鲁比奥远赴土耳其高呼“和平机会”,一边又计划通过商业销售渠道向乌克兰出口国防产品。不同于以往通过“对外军事融资计划”的无偿拨款,直接商业销售模式要求乌克兰全额支付军火费用,并通过抵押未来稀土开采权换取美国贷款。

中国社科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研究员 张弘:

美国借军售节省自身预算开支,却让欧洲国家与乌克兰为高价值装备买单,这无疑为美国军工利益集团带来巨额利润。军售不仅是经济行为,更是美国外交影响力的体现——通过向欧洲售卖先进装备,可影响其政治、外交乃至安全政策走向。只要乌克兰危机持续,欧洲就不得不强化军备。特朗普在乌问题上的政策既图经济利益,也谋外交影响力。

Part.

2

特朗普选择在签署美乌矿产协议同日推进军售,实则构建起“资源换武器”的闭环:乌克兰以稀土开采权换取军备,美国企业则通过DCS攫取商业利润,白宫则借此维系对俄的战略威慑。



从无偿援助到商业收割,美国对乌政策的转变,实际上这笔军售并未动用美方财政,而是通过与乌克兰新签署的矿产协议,由乌方资源收益设立专项基金支付,美国以低成本“回血”,换取军事和地缘双重收益。从“断供”到“输血”,这场政策急转弯不仅撕开了美乌军事合作的隐秘通道,更折射出大国博弈中商业利益与战略考量的复杂缠斗。



中国社科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研究员 张弘:

特朗普如今更强调美国经济利益,凸显美战略利益与经济利益密不可分。过去二者关系模糊或者非公开,如今特朗普将其公开捆绑。美国战略利益涵盖安全与经济层面,其外交行动以不赔钱或者说赚钱为前提。无论是调停还是军援、军售,背后皆由经济利益驱动,主导方从能源利益集团转向军工利益集团,未来稀土或战略资源利益集团也可能从中获利。



军事专家 萨苏:

美国当下政策变化受乌克兰影响显著,特朗普被迫调整俄乌战争战略。起初他简单粗暴施压乌克兰,促其接受美方政策并与俄妥协。但泽连斯基扛住压力后,特朗普战略难以为继,只能转变立场,以“商业模式”支持乌克兰,借此对俄施压。

目前俄乌双方在一线作战区域的交战依旧非常激烈,乌克兰空军对战斗机的需求日益迫切。随着欧洲多国承诺的约85架可作战F-16逐步交付,乌空军战斗力将得到提升,其任务执行范围也会随之扩大。F-16的加入能否改变俄乌战场空中力量对比?乌军在空中作战中将更具主动性,是否对俄军的空中优势构成挑战呢?



军事专家 王云飞:

这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乌克兰F-16部队的战力。虽乌克兰获得的F-16仅为A型基础款,作战水平有限,但相比此前使用的苏-24、苏-25、米格-29等机型,战力仍有显著提升,这无疑加大了俄防空压力。



随着欧洲承诺的85架F-16逐步交付乌克兰,俄方或许不得不重新调整防空布局和作战策略。近期,俄军电子战迭代速度也在加快,通过制造“电磁迷雾”和高密度干扰,迫使北约武器进入非对称环境。北约“网络中心战”难以落地。这种“以环境换代差”的策略,不仅削弱了西方硬件优势,更揭示了现代战争中“软杀伤”能力的决定性作用。

Part.

3



2025年初,特朗普在竞选中高调宣称要在100天内促成俄乌直接谈判,并一度暂停对乌军援,释放“调停人”信号。5月15日,特朗普又提出支持30天无条件停火,并称“有可能”亲赴伊斯坦布尔参与和谈。5月16日和谈当日,特朗普并未到场、普京也拒绝与泽连斯基直接会面,和谈并未取得实质性进展。



军事专家 萨苏:

特朗普在俄乌冲突中反复无常,时而断供乌克兰,时而供武,还对俄方表态,俨然成了这场战争的“幕后操盘手”、牌局“主角”。他既能向俄承诺施压乌方以满足其部分诉求,又对乌表示可无偿提供武器助其抵御俄进攻,让俄乌双方都对他形成依赖。

对盟友而言,美国的决策就像一条时快时慢、忽左忽右的船,让人无所适从。而在莫斯科眼中,这样的“反转”也许不仅是策略,更像诱敌之计。俄方可能原以为暂停军援是开启谈判的契机,却发现转瞬即逝的和平信号不过是“虚晃一枪”。这种心理落差,会不会反过来刺激更激烈的军事应对?



军事专家 王云飞:

特朗普战略摇摆不定,令盟友对美信任度下降,也让俄乌双方捉摸不透。美方时而刺激泽连斯基与俄对抗到底,时而又暗示减少支持;俄方也摸不准美方态度,如今美方又向乌提供军援,使战争难以收场,双方只能继续消耗。特朗普的这种摇摆,无疑会延长俄乌消耗战的时间。

目前,俄乌双方在伊斯坦布尔重启谈判,前线战场局势依旧紧张,可以说是战斗与外交同时展开。截至5月16日,俄军在顿涅茨克州持续推进,已完全控制库拉霍沃,并在红军城外围稳步推进;哈尔科夫州也陷入激烈交战,俄军已攻占13座村镇。



而乌克兰正面临一场弹药消耗与供应能力的“拉锯战”,目前,乌军每日消耗5000至6700发炮弹,若要压制俄军火力,每天需要炮弹至1万发。而美方即使在年底前将月产提升至10万发,依旧难以支撑乌军全线作战。相比之下,俄军炮弹月产量高达25万发,弹药库存或为美欧总和三倍,这种火力不对称,正逐步将乌克兰拖入一场“战略消耗战”。

尽管美欧在努力提升军工产能,但在俄乌战争的消耗战中,西方仍面临战略结构性的劣势。这不仅是产能的竞赛,更是供应链、资源获取和防务自主性的全面较量。



为了追赶乌克兰前线的“弹药黑洞”,美国正加速扩军备产。欧洲启动“弹药生产支持法案”,投入5亿欧元,到2025年年底实现生产200万发炮弹。然而,欧盟的防务工业整合仍处于初级阶段,尚未形成统一的战略自主体系。

而乌克兰也悄然开启“造弹自救”模式。2025年,乌克兰国防工业产值预计将达到350亿美元,较2022年增长35倍,正从“受援者”向“生产者”转变。乌克兰的军工转型不仅增强了自身的防御能力,也为欧洲提供了新的防务合作机会。欧盟已从冻结的俄罗斯资产中拨款10亿欧元支持乌克兰国防工业,推动双方在无人机、AI和弹药等领域的联合研发与生产。



乌克兰正从战争的受援者转变为“自由世界的兵工厂”,这场军火竞赛的背后,是美欧在防务主导权上的隐性角力。未来的欧洲,是继续依赖美式安全,还是走向独立自主,或许将由这场“扩产竞赛”决定。

中国社科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研究员 张弘:

苏联时期,乌克兰军工产业发达,能自主生产导弹、飞机及陆战车、装甲车、坦克等主流装备。苏联解体后30年,其国防军工产业逐渐落后于世界主流国家。俄乌冲突爆发,乌克兰重启国防军工产业,无人机年产量超200万架,恢复速度远超欧洲国家。目前,其军工产品主要自供。若冲突结束,乌克兰未来或成欧洲军工大国,在欧洲武装计划中扮演主要装备提供商角色。

Part.

4

与此同时,在大洋彼岸的欧洲,一场“看不见的战争”正悄然上演。

俄罗斯宣布制裁22家北约国家的军火公司,反击西方对乌克兰的持续军援。几乎在同一时间,波兰关键基础设施遭遇大规模网络攻击,铁路瘫痪、水电系统频频告警。



军火制裁、舆论操控、网络干扰……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正在加速演化。尽管目前这些攻击尚未触发北约第五条集体防御条款,但随着威胁升级,北约可能不得不重新定义“安全红线”,在非对称冲突时代,网络或许就是下一个战场。

军事专家 萨苏:

俄罗斯在网络攻击方面能力较强,未来或主导网络战争。但此类攻击多为一次性,成功后对方会修补漏洞,于后续网络作战不利。俄网络技术并非世界顶尖,只是充分了解西方系统后寻找漏洞发起攻击,而漏洞并非全面崩塌。俄黑客攻击如匕首,长期攻击恐使其“钝化”,难以持续进攻。



一纸军售协议,撬动的不只是前线战局,更牵动着全球战略棋盘。从战术补给到资源交易,从政策反复到网络交锋,美俄乌三方正卷入一场模糊且难以收场的“灰色战争”。

如今,伊斯坦布尔和谈表面和平初现,实则博弈加深。真正受益的是渔利于代理对决的资本与权力结构,还是在冲突边缘苦苦挣扎的国家与人民?战火未熄,变局未止,留给世界的,是更多不确定的明天。

中国社科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研究员 张弘:

美国重启对乌军售,或形成示范效应,刺激欧洲等更多西方国家向乌提供装备,乌克兰将获更多军事与财政支持。这在心理上对俄形成制约,使俄军进攻时有所忌惮,担心乌军远程打击重要目标,俄防空压力骤增,军事行动能力受限,防空与安全承压。特朗普恢复对乌军援军售,让俄看到其不友好一面,令俄乌冲突演变为持久消耗战,只要西方军援不止,冲突便难停。



俄乌缠斗的代价巨大,各方未必想持久地消耗下去,但美国反复横跳的态度没能创造出和平的机会,反而令各方难以适从,只能加大对战争和博弈的投入。各方都在继续滑向无底洞,倒是特朗普,这次又为美国做成了一笔好生意。



制片人:王瑞雪

编导:易晏

编辑:王津捷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