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早上九点,英雄联盟赛事官方在微博宣布,Uzi即将成为名人堂的第二位成员。

这个消息并不算意外。因为早在一个月前,外媒的提前爆料就让“Uzi入选名人堂”成为了社区里热议的话题。拳头即将为他打造薇恩与卡莎皮肤的消息也被早早曝光,甚至连Uzi自己,在先前的直播中都不得不回应这场“未官先热”的风暴。

但当这则消息真的落地,争议、情怀、质疑与欢呼,仍然一齐涌来。

是冠军数量不够,还是影响力太多?是商业营销的投票结果,还是对一个时代的迟来致敬?在“Hall of Legends”这个既仿照美式体育传统、又充满Riot特色的评选中,Uzi到底意味着什么?

我们写下了两篇文章,不为盖棺定论,而是希望在热闹之余,留下一些认真讨论的痕迹。


Uzi入选名人堂并不意外

( from Nicole)

历经一个月的英雄联盟名人堂选人风波,终于在今天尘埃落定了。

北京时间5月20日早上9:00,英雄联盟赛事官方发布微博宣布,LPL传奇选手Uzi成为英雄联盟名人堂第二位成员。

尽管Uzi的入选饱受争议,但应该没有观众对于Uzi的入选感到意外。

因为拳头在去年推出名人堂的伊始,就说明了冠军数量并非评选名人堂选手的唯一标准。


拳头提到:“任何在一级联赛,包括LCS(北美)、LLA(拉美)、CBLOL(巴西)、LEC(欧洲)、LPL(中国)、LCK(韩国)、PCS(东南亚/港澳台)、VCS(越南)、LJL(日本)中累计参赛满五年的现役与退役选手,都有机会因其持续性的影响力而被提名并获得荣誉。”

而最终的入选者则由一个各赛区和电竞社区代表组成的评审团从候选名单中投票选出。评选标准包括国际和地区赛事的冠军头衔、对电竞发展的推动、对游戏竞技环境的影响、获得的奖项等多个维度。

如果我们把这些评选标准拆分来看,其实只有一个硬性标准,就是在一级联赛累计参赛满五年的现役与退役选手,其他关于影响、推动、奖项等维度都是软性的指标。

而其中最关键的,恰恰就是“对此竞技与游戏持续的影响”这一软性指标。

因为英雄联盟名人堂的推出,除了本身的纪念意义以外,归根到底还是为了售卖皮肤,加速游戏的营收能力,让玩家能够持续不断地投入到游戏当中,投入到职业联赛当中,形成正向反馈与正向循环。

这就与最被认可的NBA名人堂区分开来了。因为拳头作为一个商业公司,而不是一项运动的非营利性组织,注定了它不会将冠军数量作为唯一指标来将名人堂选手加入卖皮肤的序列,而必须在其中考虑选手的影响力。

Uzi的硬性指标自不必说,十一年职业生涯中,他既有MSI这一国际赛事冠军,也有LPL赛区冠军,虽然冠军数量上不可比拟Faker,但作为从S2就开始征战赛场的明星选手,他对于英雄联盟在中国赛区的推动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

其中最大的贡献就是他的争议性为赛事带来的转化能力。


彼时英雄联盟刚刚上线中国大陆,作为一个新游戏及新赛事在一个新地区的推广必然要经过一轮又一轮的话题铺陈。而Uzi作为一名长期存在于LPL赛区且饱受争议的选手,自然而然地成为一个超级话题载体。

场上他是绕后的五杀VN,是塔下冷静走位的倒钩霞,场下他是对着基地修网工作人员怒吼的职业选手,是因为不满战队管理而说出“感觉今年S系列去不去都可以啊好像没什么意思了”的意气小孩。

一边是极具视觉效果的华丽操作,一边又是并不成熟的性格,Uzi既收获了一批极具购买力的“白子”,又收获了一批在社区论坛都随处可见的“黑子”。

只要Uzi一出现,无论是正面事件还是负面事件都能很快地吸引观众视线。通过这些争议性话题,英雄联盟可以不断地卷入新的观众。

直到2018年RNG在全球总决赛上2∶3爆冷输给G2,官博收获了62万评论,时至今日,英雄联盟中都没有再出现过这样在舆论上拥有如此体量的选手。

而这种舆论上的影响力甚至一直贯穿到了Uzi已经二次退役两年后的今天——早上9点公布的Uzi入选名人堂,因为讨论度极高,我们今天就要出稿子来谈谈这件事。


而除了讨论度之外,谈及Uzi的影响力,我们也不能不提及他对于英雄联盟ADC这个位置的贡献。

从2013年首次亮相世界赛开始,Uzi就以极致的操作和压迫力,成为了全球最具标志性的ADC选手之一。

他不仅凭借精湛的操作技巧和无所畏惧的游戏风格,吸引了无数粉丝,还重塑了ADC在团队中的地位,改变了LPL对下路的理解。

不仅RNG在Uzi的带领下,多次采用“养狗战术”,围绕ADC进行资源倾斜和战术部署。彼时的强队WE、EDG也都纷纷重视起来AD在团队中的作用。

甚至当时的LPL赛区都被称之为“最盛产AD的赛区”。iboy、JackeyLove、Able等新一批的AD选手都在Uzi之后层叠出现。

可以说在拳头的评价标准上,起码在竞技与游戏影响力这一条上,Uzi是合理的人选标准。

当然,我们也理解部分观众对于Uzi入选名人堂的不认可。因为说到底还是有很多在冠军数量上优于Uzi的选手。

但试问,在Faker之后,谁又能成为第二位入选名人堂并获得广泛认可的选手呢?

Faker已经成为了一座丰碑,在他十一年的职业生涯里,五次夺得冠军,S赛保底四强,中路万花筒,从刺客到战士再到法师全能,舆论影响力第一,赛区统治力第一。谁在他之后成为第二个名人堂选手都会颇有争议。

但选择Uzi的好处可能是,名人堂之后再选择谁,可能大家都更不意外了。

拳头名人堂里的传奇和名人们

( from 石翔)

Uzi名人堂的新闻因为早上新华社朋友的推动,在朋友圈一阵刷屏。

这事儿肯定是好事,起码是从拳头的角度肯定了中国市场对其电竞生态的重要性,因为类似的选择可以是Bjergsen、Caps,反而不太能是有更多成绩的BeryL。

如果非要从中国市场里选一个,可能盖棺定论的Uzi比还在赛场的TheShy要更容易操作一些。

或者说对于中国的英雄联盟观众和玩家来说,在拳头的名人堂里,李相赫第一无可争议,只要第二名是一位中国选手就好了,不管是谁,其实都是可以接受的一个选择。


拳头游戏在去年落地Hall of Legends的时候,中文表达里把它翻译成了名人堂,这是一个从美式文化里借用过来的概念,近150年的先河来自于The Hall of Fame for Great Americans,一所由纽约大学校长麦克拉肯修建的建筑,收录了102名美国公民,现在还保留96位。

后来美国的职业体育联盟推广了Hall of Fame这个概念,进而被更多的体育项目所采纳,以褒奖运动员。

Fame这个词通常指一个人因其成就、技能或公众关注而广为人知的状态。

名人堂之所以有讨论度就是因为什么是“名人”并不是一个可以靠打榜来量化的概念,也正是因为如此,大家才热衷于做这样的名人堂活动,争议和讨论本身就是名人堂最重要的价值,被褒奖的选手更像是一个添头。

拳头更有意思,它没有完全用Hall of Fame,而加入了自己的元素Hall of Legends。

第一眼看是和英雄联盟本身的名字契合,但如果非要咬文嚼字,Fame和Legends确实不是一回事儿。


Uzi绝对当得起Fame,他也塑造了属于他自己的世代,如果选GOAT,他也可以成为候选人。

他在一段时间里拥有了围绕自己展开话题的能力,也走出了中文互联网的限制,他成了英雄联盟历史上重要的符号之一。

当时,有太多的人为了这个符号而投入,在中国互联网的发展史中,Uzi作为一个概念在公共话语体系中的成长甚至可以作为解读腾讯这家公司对中国互联网影响力的案例来展开。

当有合适的契机,有足够的利益,当系统被调动的时候,简自豪也承担下了Uzi的重量,有很多让人印象深刻的技术展示,最终“YYDS”成了一个成功打造互联网文化符号的案例。


当然,有推动就有反噬。2022年,我在中国一个不太繁华的边境城市做采访,采访对象是一个19岁的电竞专业学生。当他自然又笃定地说出“如果你不喜欢Uzi,你还是中国人吗”时,符号的重量像一座大山,压得人窒息。“YYDS”和“不喜欢Uzi不是中国人”都是名望(Fame)的一部分。

这都是Uzi拥有且广为人知的。

那么在整个英雄联盟的生态里,不同的语言环境下,之后像Bjergsen和Caps,甚至当葡萄牙语或者越南语社区继续壮大,可能代表足够的名望时,也许越南选手或者巴西选手也可以进入Hall of Fame。

可是问题来了,如果真的要说Legends,一个代表了持久、深远和象征意义的词,那神殿里可能只能摆上李相赫的雕像。

这也没什么可以额外讨论的,这更多是受限于整个项目的历史长度。NBA的历史里,能够算得上Legends的估计也数不出十位。

当这个每年卖皮肤的评选继续下去时,也许可以改名字叫Riot Games Esports Hall of Fame,顺带把无畏契约和云顶之弈的选手们也纳入考量,再加上皮肤之间的联动,一年选三个人,也许在名人堂里可以多一位传奇和一些名人。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