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看官,我是学历史但从不执于历史的花鹿不花。
不知道大家听说了没, 5月19日傍晚某地鼓楼上的瓦片发生大面积脱落。
现场视频显示,鼓楼最高层的一面斜坡上的瓦片不断往下掉,持续大约一两分钟。
现场烟尘弥漫,颇为震撼。
学历史的人对这些古建筑都有很特殊的感情。
当我看到这个新闻的时候,心里立即弥漫起一种很不舒服的感觉。
事故发生的 这个城市是明代建造的第一座都城,是南京、北京故宫的“蓝本”。
作为这座古老城市重要建筑的鼓楼,面阔九间,进深五间,“栋宇百尺,巍乎翼然,琼绝尘埃,制度宏大”。
门额上"万世根本”四个大字 据说是朱元璋手书, 苍劲有力。
众所周知,鼓楼是一个城市非常重要的建筑,负责向全城报时,具有很强的政治治理意义。
“铜壶滴漏,铜点更鼓,以警朝夕”。
这座历史文化深厚的鼓楼始建于洪武八年(1375年),随后六百多年历经沧桑, 屡废屡建。
一直顽强矗立天地之间。
结果没想到的是,2023年9月当地花重金请一家公司来修缮,2024年3月份当地又精心组织严格验收,最终认定工程“合格”。
不想,距离竣工验收才刚刚过去一年,就发生了这样“坍塌式”的事故。
原因究竟是什么?
工程上的水从来不浅,我就算绞尽脑汁估计也想不明白。
但我知道这样的事儿如果发生在以前,那可是要掉脑袋的。
远的不说,就说建造这个鼓楼的明代吧。
那时候国家实行“质量追溯制”。
简单来说,就是在工程的砖头上勒刻工匠的姓名,其实就是一份写在工程砖头上的“责任人名单”。
在南京内城南门的墙垛上,就有看到许多明代留下来的砖头都刻有铭文。
其中有一块灰砖上刻着这样三行文字:
“招甲席俊翁甲首方朝张/窑匠卢立/造砖夫广福寺”。
长沙天心阁的古城墙也发现了一块勒刻着铭文的明代窑砖,铭文也是分为三行:
“长沙府礼陵县提调官典史陈福司吏冷荣/□作匠王□人户刘高叔/洪武七年八月造”。
按照当时的制度,每一处工程建设,都要有制砖的窑匠、造砖夫与提供劳役的“人户”来承担建筑质量上的直接责任。
并且这些监管建设项目的官吏也都对工程质量负有连带责任。
如果出现今天这样的事儿,按照律令很可能会被处死。
1621年,一个叫黄用的太监为桂王朱常瀛修房子。
结果入住没几天房梁就掉了下来,入住第二年,王府正殿居然在雨中垮塌了,并且当场砸死了6名侍女。
高层震怒,直接把黄用等人拉出来开到问斩了。
那时候,国家不但对工程建设质量要求严格,工程验收的标准也非常严格。
明人祝允明在《野记》中就记述了一则轶事:
“太祖筑京城,用石灰秫粥锢其外,时出阅视。监掌者以丈尺分治,上任意指一处击视,皆纯白色,或稍杂泥壤,即筑筑者于垣中,斯金汤之固也。”
什么意思呢?
简单翻译一下就是说,当年修建南京城朱元璋亲自到场检查工程质量。
检查方法也很直接:
在现场随机砸开一段工程,如果发现里面偷工减料“稍杂泥壤”,就立即把修建这一段工程的监工、包工头、工匠通通捆起来,然后直接塞进这段城墙里。
正是这样的工程质量标准,才造就了六七百年后我们还能看到的明代古城墙。
国家对工程质量的要求一直很高。
就算到了腐朽衰败的晚清时期,那时候人们对修建建筑质量也有很高的要求。
就算是建造贫苦老百姓的草房,也必须做到“泥墙须包三年,如三年内倒塌者,归泥匠赔修”。
写到这句话,内心忽生感动。
放眼望去,四周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不计其数,但质量如何呢?
听说有不少房子没有交房就已经“外面下雨里面流”了。
有人为此气愤不过去找开发商论理,结果旁边人劝他:
你知足吧!
还有很多人的房子烂尾了,住不进去呢!
这样的情景和古人一比,难道不让人潸然泪下?
好了,不多说了。
具体情况,官方也已经给出了一些情况通报。
但通报里有些说法也确实让我疑惑。
比如,情况通报里说“部分脱落”。
但这简简单单的四个字,真的准确描述了事故现场的情况么?
很多事情隔着屏幕都很难说。
既然当地已经宣布介入调查了,那一切就以他们的调查结果为准吧。
不过,一个月以前北京顺义区潮白河大桥刚好也发生桥梁垮塌,并引发火灾的事故。
相关部门言之凿凿,要成立事故调查组,要邀请专家参加,要对事故进行提级调查,要查清事故经过、原因,总结事故教训,要认定事故责任,要提出事故处理建议。
现在,一晃一个月就过去了,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有个最终的调查结果。
好吧,我们不多说了。
就用一个温和的问题作为这次聊天的结尾吧。
在2016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指导意见》中明确要建立文物保护责任“终身追究制”。
依照这个文件,最终有哪些人会因这起事故被“终身追究”责任呢?
拭目以待吧。
顺带说一句,还是在这份文件里,国家着重强调:
“文物保护,基础在县”,要各级政府敢于担当,要强化监管,要守土尽责。
一定要对得起历史。
因为,历史不仅是我们的,也是他们的。
大家早点休息,做个好梦吧。
晚安喽~~~
我的每一件瓷器,以后都要刻上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