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张杰
当胡同里的药香遇见时代新风潮,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也在当代文学版图上徐徐展开。曾以《琉璃》问鼎老舍文学奖的京籍作家薛燕平,推出新作《北平无恙》再续“京味”文脉。近日,在由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举办的“从医学到文化——中西交汇处的无恙北平”主题分享会上,该书作者薛燕平与青年作家侯磊、青年诗人江汀,相聚一堂,共同追溯那个年代的北平风物及时代风貌,以及如何让传统文化馨香沁润现代人心,并对京味文学的变迁,分享了各自的深入思考。
分享会现场
一个近百年前的医药世家故事
在1930年代的北平城垣下,医药世家传人齐通霖的家族叙事徐徐展开。《北平无恙》故事主人公齐通霖出身于北京胡同的医药世家,他熟读医书,深通医道,对中医非常热爱,原企盼两个儿子能够子承父业,却终究失望落空。这个人物形象让侯磊印象深刻,“他是比较体面的、成功的一位中年男人,有一定的财富和社会声望,但是他的内心有很多无法向外人道出的纠结、伤感,他的内心世界是很细腻的、丰富的。”而齐通霖的二儿子是一个典型的五四新青年。这个人物虽然接受了西化教育,但他的精神内核却依然是中式的,这与当时北京整体偏传统的文化氛围是相匹配的。因此,这一人物的性格是“真正的老北平人”。
《北平无恙》封面图
书中在典雅内敛展现北平风物的同时,还将现代知识女性的智性思考融入温婉叙事。小说不追求情节的奇崛,而是以中医望闻问切的细腻,诊察时代转型期的人心脉象。“这部作品不是一定要追求极度光怪陆离的叙事,而是回归生活本身。作品中的人物即使有压力、有矛盾冲突,也不是张牙舞爪的,而是暗流涌动的。”薛燕平说。
薛燕平还提到,作为中国文化集中代表的中医文化,其脉络应该被更清晰地挖掘、阐明。因为“中医不是在单一地看问题。中医认为,人的疾病和人所处的环境、生活、背景都有关系,这实际上就是各种中国文化的融合。比如中医治病讲究阴阳结合,讲究经络,讲究身体的辨证论治,这已经是中国哲学的一部分”。
真正的京味不在固守,而在包容新生
在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以老舍等人为代表的“京味”小说,深受瞩目。这种小说气质到现在依然在延续。作为北京人,薛燕平的文学创作题材多聚焦在北京胡同文化,“我觉得一个作家最重要的创作来源是童年生活,在哪里度过了童年时期,对于作家一生的创作都是非常重要的。于我而言,我是在胡同里完成我的创作。”
作家薛燕平
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外来务工人员涌入北京,不少人会感叹印象中纯正的“京味儿”正在逐渐消失。对此,薛燕平的看法很是豁达,认为真正的京味不在固守,而在包容新生,“谁在这儿生活,都会给北京带来一种新的东西,北京是一个包容性很强的城市。”
侯磊也对京味文学持开放态度。他认为,这个时代的社会生活就是如此,人们无法强行将其改回原样。未来所谓的“京味儿”也许会更淡,甚至改变,那将是另一个时代。“不管哪个时代,北京都值得书写,因为每代人是不一样的,每个人的知识结构、每个作家的闪光点是不一样的。”
(图片由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