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哔……”一声哨响,划破清晨的寂静。
梁平区特殊教育学校的操场上,一个瘦高的身影用有力的手势指挥一群孩子进行体育活动,奔跑、跳跃,孩子们的步伐在阳光里生辉。
黄鹰带领孩子们锻炼。谭燕摄
指挥者叫黄鹰,是一位聋哑人,也是一名特殊教育教师。在这个大多数人认为“需要帮助”的群体中,他努力地书写着一个截然不同的故事。
小时候,黄鹰常因无法听到声音感到孤独和困惑。“那时候,父母带我四处寻医,竭力寻找能让我恢复听力、语言能力的方法。”黄鹰通过手语介绍,尽管最终未能成功,但父母从未放弃他,他们的努力让他感受到了家庭的温暖和力量。
在聋哑学校就读期间,由于听力和语言障碍,黄鹰听课和交流很困难。但他通过努力观察老师的口型、手势和板书来理解课程内容,课后还会投入大量的时间复习和预习,向老师和同学请教问题。
在和同学的运动交流中,黄鹰感受到自己在篮球方面具备独特的天赋,虽然听不见,但对空间和动作的感知异常敏锐。他在篮球场上找到了自信,并开始刻苦训练、积极参加各种比赛活动,收获了不少奖项与荣誉。
“篮球让我明白,上帝关上一扇门,真的会打开一扇窗。”黄鹰“说”,他自学视频剪辑,考取篮球裁判证、健身教练证、教师资格证等各类证书,努力养活自己、充实自己。
2016年,在万州区特殊教育中心招聘体育教师时,黄鹰抓住机遇,成为一名临时体育老师。他经常向有经验的体育教师请教备课、上课以及组织活动的方法,并每天坚持在课余时间与学生们一起练习篮球。因多次带领学生参加万州区中小学篮球运动会,2017年,黄鹰获得了“优秀教练员”称号。
2020年,黄鹰通过不断学习特殊教育专业知识,以及担任临时体育老师时积累的教学经验,他考入了梁平区特殊教育学校,成为了一名特殊教育教师。
除了为听障学生授课,课余时间,他还负责全校学生所有体育项目的训练,是学校田径队、轮滑队、旱地冰壶队、羽毛球队的教练,很多学生都在黄鹰的指导下,在市级比赛中获了奖。
但由于学校体育老师短缺,黄鹰还同时负责培智班的体育教学,身为一名既听不见又说不出的听障老师,给智力障碍学生上课对他而言,挑战巨大。
“真的很忐忑,害怕教不好。”黄鹰“说”,一接到这个任务,他便日思夜想,如何补齐自身短板,为学生展现高效的课堂。
在不断地摸索实践中,黄鹰找到了方法:课前,主动熟悉每位学生的身心特点以及情绪问题,有针对性地设计内容丰富有趣的教学环节;上课时,通过吹口哨作口令来弥补自身不足,采用边示范边纠错、重复练习的方式开展教学。就这样,智力障碍的学生在他的引导下开启了有序的教学。
“黄老师在工作中是一个非常认真的人,对待学生也非常关心和爱护,积极地帮助他们掌握运动技能,提高身体素质。”同事黄川玲说,学校多次荣获“体育道德风尚奖”,这里面离不开他的努力与付出。
“黄老师非常有耐心,我们的孩子都很喜欢他。”二年级培智学生的家长夏红梅说,很感谢黄鹰老师的教育引导,让他们学会了体育运动,还更加懂得遵守秩序。
五年来,黄鹰带领的团队斩获市级奖项30余项,14名学生站上市级残运会及锦标赛领奖台;2024年,黄鹰指导培智班的3名学生参加川渝轮滑公开赛,荣获了速度组第一、二、三名。这些在常人眼中看似不可能的成就,背后是黄鹰日复一日的坚持,而他的路,仍在继续。(黄亚辉、谭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