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一架无人机载着恒温餐箱掠过浙江桐庐的青山翠谷,74岁的宋炳芳在山腰的“爱心食堂”里等候到一份温度未减的午餐。桐庐县的无人机送餐又火了一把,这场翻山越岭的“科技投喂”将山区老年送餐时间从半小时压缩至5分钟。

桐庐县横村镇凤联村总人口2400余人,60周岁以上老人有815人,占总户籍的34%。这个平均海拔300米的山区村,下辖6个自然村呈星点分布,山路崎岖、居住分散,让助餐服务面临现实挑战。


“最麻烦的不是路途远,而是山路非常崎岖陡峭,无论是开车还是电瓶车上山,饭菜都会因为颠簸洒落出来,这给老年助餐服务带来了很大挑战。”凤联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坦言。

“过去我们都自己做饭,但随着年纪越来越大,渐渐做不动饭了,往往就凑合一顿是一顿。前几年,村里有了老年食堂,在食堂附近的村民可以走过去吃饭,但我们下山实在路不好走。现在饭菜‘坐着飞机’就来了,这在过去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宋炳芳说。

这架无人机单次载重40公斤,续航20分钟,配送效率提升5倍以上。目前,横村镇已规划并审批完成凤联村5条无人机航线,为168名山区老人提供便利,未来还期望在华凤、元村等行政村实现无人机配送,并拓展快递入户、药品配送等增值服务,让科技服务于民。

随着老龄化趋势愈发显著,“一碗热饭”早已超越简单民生需求,成为衡量共同富裕成色的重要标尺。近期出台的《杭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动农村地区老年助餐服务融合性发展的实施意见》中指出,未来杭州将针对农村地区,加强助餐服务网络融合、加强助餐服务力量融合、加强助餐服务场景融合、加强助餐支持体系融合。截至目前,杭州已建成老年食堂(助餐点)2300余家,村社服务覆盖率达到90%以上。除了桐庐县的无人机送餐,杭州农村助餐还有哪些创新做法?今天和小编一起去看看!


起源于助老服务

外扩于服务企业人才职工

近日,建德市梅城镇葛家村老年食堂正式开门营业。葛家村老年食堂为乡镇、国企、村联合共建,采用政府监管、企业运营的模式。作为梅城镇南峰片区的中心食堂,葛家村老年食堂服务辐射南峰片区4个村社。这家老年食堂起源于助老服务,外扩于服务企业人才职工,“食堂的饭菜很好吃,我打算以后都来这里吃,干净卫生还实惠。”刘先生是外地引进的E类人才,因企业没有食堂,每天都发愁去哪里吃,现在宿舍门口就有这么一家味道好、价格实惠的餐厅,以后不用愁了。


除了葛家村老年食堂外,建德市108个老年食堂均对外开放,例如梅城镇千鹤村的红色研学食堂、李家镇新联村的人文研学食堂、大洋镇大洋村的村企共享食堂、航头镇航川村的村级民宿食堂等独具特色的示范型对外开放食堂,不仅解决老年人吃饭问题的民生工程,更通过资源整合、政策创新,让养老事业与旅游、研学等在农村场景中产生化学反应。

老年食堂配套蔬菜基地

实现蔬菜供应自给自足

黄瓜、南瓜、茄子、青菜、萝卜、辣椒……在淳安县汾口镇毛家村的老年食堂边,有一片蔬菜示范基地。


蔬菜示范基地是利用村里临近老年食堂的闲置集体土地开垦种植的,占地约一亩。基地日常由村两委成员和党员志愿者负责打理,利用古法种植技术栽培各类应季蔬菜,基本能实现本村老年食堂蔬菜供应的自给自足,降低了老年食堂的运营成本,每年可节省蔬菜采购成本2万余元。


在临安区湍口镇“红邻共享厨房”附近,往往配有一块“同心菜园”。菜园中种着各类时令蔬菜,村里的党员、志愿者、老年人都会来打理照看,蔬菜成熟后专供“红邻共享厨房”使用。自2024年开始,湍口镇在偏远山区老年人群相对集中的区块挑选村集体闲置用房或适老化改造农户家用厨房,打造的“红邻共享厨房”,有效破解了偏远山区农村老年人吃饭不便的问题,并在全区进行推广。目前,临安区已建成投用这样的“红邻共享厨房”10余处。

来源:杭州民政

文字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编辑:杨欢

一审:缪军;二审:官卿梓;三审:李艳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