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卫生健康委于5月20日(周二)15:00,在国家卫生健康委2号楼新闻发布厅(西城区北礼士路甲38号)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时令节气与健康(小满)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
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宣传司副司长
杨金瑞
各位媒体朋友,大家下午好!欢迎大家参加国家卫生健康委“时令节气与健康”新闻发布会。明天就是小满,大家知道,小满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八个节气,期间,南方地区雨水渐盛,江河小得盈满。北方地区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虽未成熟,但是已经开始饱满。
小满时节,气温升高,易使人心情烦燥、焦虑,需注意养心安神,调节情志。目前,全国31个省(区、市)均已开通运行“12356”心理援助热线,为群众提供方便可及、优质高效的心理咨询、心理疏导、心理危机干预等服务,欢迎大家按需拨打。
5月17日至23日是“全民营养周”,今年的主题是“吃动平衡 健康体重 全民行动”。“吃动平衡”是保持健康体重、预防慢性疾病的关键一招,倡导大家要规律进食,避免暴饮暴食,适量增加运动,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膳食习惯。
今天的发布会,我们将重点围绕小满时节养生保健、食品营养、健康睡眠、儿童青少年健康体重管理等,请专家共同回答大家的提问。
出席今天发布会的嘉宾有:北京协和医院主任医师于康先生,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主任医师袁盈女士,中国疾控中心研究员安志杰先生,北京儿童医院主任医师吴迪女士。
今天,我们还请来了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新街口街道居民申进先生,请他讲讲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相关的经历。
我是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宣传司副司长杨金瑞。下面,进入今天的现场提问环节,提问前先请通报所在的新闻机构。
下面请举手提问。
新华社记者
民间有“小满不吃生冷”的说法,小满节气在饮食方面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谢谢。
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主任医师
袁盈
谢谢提问。小满节气,天气现在逐渐变得炎热,大自然界的阳气也在升腾,天人相应。那么到了人身体上,阳气也是属于升散状态的,所以阳气就易损易耗。加上入夏以后雨水渐多,湿度增加,湿是阴邪,也容易损伤阳气,这个时候如果进食很多寒凉的食物,就会损伤我们人体的脾阳,导致脾胃的运化功能就失常了,所以容易出现像腹痛、腹泻,还有饮食功能不好、食欲不振等等症状。特别是老人、儿童和体质虚弱者,就更应该注意了。所以民间就有了“小满不吃生冷”这样的说法。
小满天气逐渐炎热起来,人体就很容易出现一些燥热、上火的症状,所以人们习惯吃一些寒凉的食物,可以消暑降温,民间又有“小满见三鲜”的说法。这个“三鲜”指的就是像苦菜、苦瓜、苦菊这一类的清热解暑的应季蔬菜。尤其是平时很容易上火的人群,小满时节就可以多吃一些养阴润燥的食材,比如说像冬瓜、西瓜,还有荸荠、藕、绿豆、菊花、银耳汤之类的,兼具清热利湿或者清热生津作用的食物都是可以的。
我们前面说小满节气这个阳气很容易损伤,所以寒凉食物我们要适度,特别是平时脾胃虚寒的人群,要注意保护我们脾胃的阳气,可以多进食像薏苡仁、莲子、茯苓、白扁豆、山药这一类的食物,可以健脾、益气、祛湿,如果进食海鲜这些寒凉食物,我们还要注意一些搭配,比如加一些蒜末、姜末、胡椒粉之类的,可以节制寒性,来保护我们的脾胃阳气。平时我们还可以喝一些苏叶或者陈皮水,起到健脾温中化痰的作用。谢谢。
香港中评社记者
2025年全民营养周主题是“吃动平衡 健康体重 全民行动”。请问我们应该如何既吃得营养,又能保持健康体重?谢谢。
北京协和医院主任医师
于康
谢谢您的问题,我想这个问题也是大家都非常关心的。保持健康体重,也就是我们把体质指数就是大家很熟悉的BMI,体脂率和腰围保持在一个合理的水平,这是维护健康、降低多种慢性疾病风险的一个重要的前提和基础。而体重异常,特别是超重和肥胖,是导致像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部分恶性肿瘤的这些慢性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其实,享受营养美味和维持健康体重之间并不矛盾,我们对大多数朋友而言,建议从改变一些小的生活习惯开始,就能收到大的效果,包括每日进食要规律,定时定量,同时养成每餐七分饱,尽量避免暴饮暴食和情绪化进食,少吃精致的主食和甜食,保证粗粮、全谷物的比例,同时建议增加新鲜的蔬菜、水果和增加水产品,细嚼慢咽,避免进食速度过快,建议每餐进食时间在20分钟以上。
保持吃动平衡,如果有一餐吃的量大了,可以增加运动,或者下一餐减少进食量,来保持能量的平衡。
当然,对自己体重的变化,要保持一定的敏感性。特别是每周测量体重,有条件的也可以每日监测。如果发现体重在短的时间内出现比较大或者比较快的变化时,要及时寻找原因,必要时可以寻求专业医生和营养师的帮助。
当然,夏季将至,水果、冷饮这些含糖的食物摄入会增多,建议每天的新鲜水果摄入量保持在200到350克之间为宜。注意,果汁是不能替代新鲜水果的,同时也尽量不喝或者少喝含糖的饮料。谢谢。
中国网记者
请问儿童和成年人肥胖的判定标准有什么不同?儿童青少年时期体重管理方面有哪些注意事项?谢谢。
北京儿童医院主任医师
吴迪
谢谢主持人,谢谢记者提问。儿童和成人的肥胖判断标准是不同的,成人采用固定的体重指数BMI值,成人BMI值大于等于24叫超重,大于等于28叫肥胖。儿童则是根据年龄、性别、BMI的百分位来判断,儿童体重指数BMI在同年龄、同性别的85到95百分位之间叫超重,BMI百分位数大于同年龄、同性别第95百分位以上我们叫肥胖。
儿童青少年的肥胖症,大多数是营养性肥胖,吃得多运动少所致。除了肥胖本身以外,还会有一些并发症,比如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症、肝功损害、脂肪肝、高血压、糖尿病,或者是糖尿病前期的高胰岛素血症等。这些在成人中出现的慢性并发症,在儿童青少年肥胖患者中也会出现。
儿童青少年肥胖在体重管理上,首先我们是生活方式的改善。生活方式的改善主要是六个字,管住嘴、迈开腿。在管住嘴上,不是说一味地吃得越少越好,均衡饮食非常重要,因为儿童青少年处于生长发育期,如果一味刻意少吃,那么蛋白质等各种营养素就会摄入不足,就会影响孩子的生长发育,所以我们建议吃一些健康的食物,比如优质的蛋白质,鱼虾,以及大量的新鲜蔬菜、适量的瓜果、坚果和奶制品,尽量减少油脂以及饱和脂肪酸的摄入,少喝奶茶、含糖饮料等等。另外,还要注意吃饭的顺序,先吃蔬菜,再吃肉食等蛋白质,最后吃少量的主食。
在运动方面,我们建议3到5岁学龄前儿童进行大量的户外体育活动,建议6到17岁的儿童青少年每天至少有60分钟的中等强度或高强度的体育活动。幼儿园、学校和家庭要进行引导和安排。另外,体医融合在体重管理慢性病管理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比如在儿童青少年肥胖减重中,体育机构提供运动指导,医疗卫生机构进行医学监测,共同为肥胖者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提升治疗效果。谢谢。
凤凰卫视记者
请问百日咳的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有哪些,该怎么样预防?另外,有观点认为百日咳的病例主要是儿童,成年人不需要来预防,也有观点说,儿童即使是接种了百日咳疫苗,后续也会感染,因此也没有必要来接种,请问这些说法都正确吗?谢谢。
中国疾控中心研究员
安志杰
好,谢谢您的提问。百日咳是由百日咳鲍特菌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是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传染性强,各年龄均可发病,没有接种疫苗的婴幼儿发病风险最高,而且年龄越小,重症和死亡风险越高。青少年和成人百日咳,因为症状相对较轻,容易被忽视,但是作为传染源,可能会传染给身边的儿童。绝大部分的婴儿病例,在发病前往往在家庭成员中都有咳嗽的患者。因此,无论是儿童还是成人,出现咳嗽症状,特别是持续咳嗽的症状,都应尽早就诊,如确诊是百日咳,尽量避免接触孕妇和婴儿。
百日咳可通过疫苗预防,对预防重症和死亡具有较高的保护效果。接种一剂就可以使死亡风险下降70%以上。2025年1月,我国实施了新的百日咳免疫程序,儿童在2、4、6、18月龄和6周岁各接种一剂百白破疫苗。
目前,全国百日咳疫情平稳,报告病例数较去年同期下降了80%以上。但是家长仍应警惕,适龄儿童要及时、全程接种百白破疫苗。此外,日常开窗通风,咳嗽、打喷嚏时用手肘或纸巾掩住口鼻,也有助于预防百日咳。幼儿园和中小学校要做好日常的清洁通风,落实晨午检、因病缺勤缺课登记制度,若学生出现咳嗽,特别是持续性咳嗽等症状,应密切关注、尽早就医。谢谢。
封面新闻记者
小满时节气温逐渐升高,如果工作忙碌、压力大,人们很容易出现失眠、多梦等睡眠问题,中医能否给出一些小满时节调养心神、改善睡眠的建议?谢谢。
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主任医师
袁盈
感谢您的提问。中医认为,平息亢奋的阳气和滋补耗损的阴津是保证睡眠质量的两个很重要的方面。我们要保持心情舒畅,选择一些舒缓的运动、规律作息,以调养心神。
对于入睡困难、焦躁不安,我们其实有一些穴位是可以用的,百会,我们头顶正中、两耳之间这个穴位就是很好的选择,可以用我们的中指,第一指节弯曲以后,用指尖把力量压在百会穴,由轻到重按压,然后你的精神、意识都在指尖,感受指尖的力量往下压。接下来,我们可以用双手的拇指指肚、指腹的位置,去按压我们的风池穴,点到双侧风池,也是力度由轻到重,逐渐按压。接下来可以用食指的指腹,去按压肩部正中的肩井穴,也是由轻到重的按压。那么,这一组穴位下来,就可以让你的肌肉逐渐放松,心神也逐渐安定,每个穴位可以按压1分钟左右就可以了。
如果你是睡眠质量不高,夜间梦特别多,白天又特别疲乏疲倦,注意力很难集中,我们就可以多揉一下手上阴心经,阴心经起于胸中,从腋下的极泉穴到指段的少冲穴,一共9个穴位,特别表浅,在我们上肢的内侧的后外缘分布着,我们可以点揉揉按这些穴位,用手逐个按揉它。
还有个比较简单的方法,两手放在一起,去扣撞,这其实是对经脉的一个比较好的刺激。如果你柔韧性比较好,可以打开得幅度大一些,扣击的面积就会大一些。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用一些食补的方法,可用莲子30g、百合30g、远志9g、3到5枚红枣,适量冰糖,用清水煮开以后,小火慢炖30分钟,这样的一个方剂,可以起到健脾养心安神的作用。当然糖尿病患者不适合应用冰糖。
如果你感到心烦意乱,常常有口舌生疮,小便又是色黄的,往往是心肝火比较旺了,这样的人群常常会在凌晨3、4点钟早醒,我们可以用淡竹叶10克、莲心3克、炒酸枣仁15克,煮水代茶饮以清心安神。好,谢谢。
总台中国之声记者
青春期孩子容易情绪多变,请问出现哪些“苗头”家长就应该重视孩子的心理问题?如何通过心理干预和家庭支持来缓解青少年的焦虑和抑郁等情绪?谢谢。
北京儿童医院主任医师
吴迪
谢谢提问。青春期孩子情绪多变,如果出现下面这些“苗头”的时候,家长就要引起重视,这个孩子可能出现了心理问题。首先是情绪方面,比方说情绪长时间处于低落状态,无故哭泣,或者情绪波动比较大,容易激惹、容易暴怒。第二个是行为的改变。之间原来性格很开朗的孩子突然变得孤僻,不愿与人交流,不愿走到家外去跟同学、学校参与活动。第三是作息紊乱,昼夜颠倒,白天睡觉,晚上不睡。四是出现自伤行为,如划手臂等。第五是学习状态,原来是优等生,现在出现了成绩大幅下降,对学习也失去了兴趣,同时也不愿意上学。第六是生理现象,不明原因的头痛、胃痛、食欲不振或者暴饮暴食,也就是躯体化症状。出现了这些“苗头”以后,可以进行如下的心理干预:
第一个是认知行为疗法,帮助青少年自我觉察,比如他产生了“考砸了我的人生就完了”这样的念头的时候,我们就要让他学习自我觉察,是不是过度放大或灾难化思维,是不是有自我否定等消极思维模式。第二个是通过正念与情绪的调节,引导孩子缓解焦虑。比如说通过练习呼吸的冥想,来缓解心悸、手抖。第三个是艺术与表达性治疗,可以通过绘画、音乐或者戏剧等等,来疗愈难以言说的情绪,尤其适合那些拒绝、抗拒谈话的青少年。参加具有一定对抗性的体育运动,也有助于心理健康和情绪调节。
从家庭方面,我们要给予哪些支持呢?首先,是营造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第二,是建立平等的沟通模式,尊重孩子的想法,不轻易批评与指责。第三是培养兴趣爱好,让孩子在文艺、体育活动中释放压力,融入到集体、团队,获得支持和成就感。第四,家长要以身作则,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成为孩子的榜样。谢谢。
《中国日报》记者
现在不少孩子爱吃零食、喝甜饮料、体重超标,有家长认为“孩子小时候胖不用管,长大后自然就瘦了”,这种说法正确吗?另外,能否能从一日三餐入手,给家长一些简单实用的健康饮食搭配的建议?谢谢。
北京协和医院主任医师
于康
谢谢这位媒体朋友的问题,非常重要。您刚才提到所谓的“小时候胖不用管,长大以后自然瘦”,这样的想法是不正确的。我们说,儿童青少年肥胖是可以持续到成年期的,增加多种慢性疾病的风险,而且小的时候越胖,发展成为成人肥胖的风险度就越高。要特别强调的是,孩子胖并不意味着营养好、不意味着身体好,恰恰相反,孩子胖是一种营养失衡的表现,必须及时纠正。我们在这里强调,健康体重的管理应该从娃娃开始抓起,并且要贯穿全生命周期。
今天,5月20日,正好是学生营养日,很多学生,当然也包括上班族,往往是经常吃食堂或者点外卖,我们建议在选择外卖食物时,尽量选择低油低盐低糖的餐食,可以在给商家的备注上专门注明要尽量少油少盐少糖。餐食搭配尽可能丰富、多样化,建议蔬菜量最好占一天总的食物量的一半以上,而深色蔬菜要做重点选择、多选择。主食也注意多选择一些粗杂粮,尽量避免含糖饮料,避免吃过多的甜食。当然,学生和上班族也可以自备像坚果、酸奶、水果,以弥补外卖的不足。谢谢。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电子设备使用时间过长可能引发久坐和零食过量,我们应该如何平衡孩子的屏幕时间与健康生活方式?谢谢。
北京儿童医院主任医师
吴迪
谢谢提问。长时间使用电子设备确实容易引起孩子久坐和零食过量的问题,从而进一步引发视力问题、肥胖、超重,甚至影响睡眠,所以,儿童青少年应该限制屏幕的时间。我们可以通过如下方法进行:第一,规划屏幕时间。建议学龄儿童每天屏幕娱乐时间不超过1小时,而且最好分2到3次,每次不超过20分钟。建议睡前1小时不使用电子设备。二是可以设置“屏幕时间银行”奖励机制,比如说通过增加户外运动来兑换屏幕游戏时间。三是家长以身作则,要减少屏幕时间,和孩子一起多进行户外活动,比如打羽毛球、游泳、跳绳、篮球等户外运动,同时也增进亲子关系。屏幕时间的管理重点不是禁止,而是让孩子慢慢养成“少坐多动”的健康生活习惯。
同时,我们在临床中发现,小胖墩大多爱吃零食、甜食、油炸食品。孩子们零食吃多了,就会引起超重和肥胖。我们给大家一个零食管理的小妙招,那就是用健康零食作为替代,把部分薯片、糖果,换成水果、坚果或者酸奶,减少高糖高热量的零食。谢谢。
《农民日报》记者
现在关于老年人健康养生保健的产品和疗法很多,也有不少虚假宣传、夸大疗效,请问申老师是如何甄别这些信息的,是否有一些避坑指南?
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新街口街道居民
申进
谢谢您的提问。今天我想用自己的亲身经历给大家提个醒。去年冬天,我在我们菜市场附近看到了“免费测量骨密度”的活动,很感兴趣。工作人员替我测量了骨密度,说我骨质疏松特别严重,当时他就极力向我推荐一款6980元的“纳米钙片”,还拿出了盖着红章的检验报告给我看。我当时留了心眼,用手机拍了照片,就发给我的家庭医生。家庭医生看完了就说,这个检测仪器没有医疗器械注册证号,所谓的“纳米技术”在国家药监局根本查不到此号。他说,你每天喝的牛奶加维生素D的效果比这种三无产品靠谱多了。
前段时间,楼道里有几个朋友迷上了一种叫“量子理疗床”,跟我说能治疗高血压、调整血糖,还治疗关节炎,他们天天跑去体验,我架不住劝说,也去体验了一把。到那儿一看,这个“量子理疗床”,2万块钱一台。工作人员让我体验了,当我躺到床上之后,我看了空调,温度在30度,不大一会儿,整个后背发热,还拿出了治疗数据给我看,告诉我这就是治疗效果,你下次还得来。回去以后,我跟家庭医生说这个事情,家庭医生跟我说,这个“量子理疗床”的原理就是电热毯的原理,所谓的治疗数据都是在电脑里设定好的动画效果。果不其然,最近一段时间我从那儿走,这个店就没有了。
社区医院的健康讲堂也经常给我们讲课,给我们总结出几条防骗口诀:查批文要上国家药监局官网、看疗效别信“包治百病”;网络问诊要认准医院标识,儿女忙第一时间就询问自己的家庭医生。
家庭医生会在我们群里面随时给我们做一些解答,他们成为我们最可靠、最坚固的一道防线。讲座中有句话我记得特别清楚,他说,“真正的养生不需要天价产品,按时体检、保证睡眠、均衡饮食、适度运动,这才是给我们身体最好的保健品”。现在我们遇到一些可疑的推销,我都会在第一时间向我们社区、向社区医院进行反映,同时也询问我们的家庭医生,这样既保护了我们自己,同时也守护了我们的养老钱。谢谢。
《南方周末》记者
据世界卫生组织公布,近期西非、中美洲和加勒比地区、东欧、西南欧和西亚部分国家新冠疫情呈上升趋势,请问针对呼吸道感染,有哪些防控建议?谢谢。
中国疾控中心研究员
安志杰
谢谢你的提问。确实如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近期部分国家和地区新冠疫情呈小幅上升趋势,但疾病的临床严重性没有发生显著变化。在此,我们建议大家采取以下措施来预防呼吸道传染病。
一是当前出国旅行的比较多,请大家合理安排时间,及时、提前了解并注意目的地的疾病流行情况。另外,长途旅行、长时间乘坐密闭的交通工具,如飞机、火车等,建议佩戴口罩,特别是老年人要注意做好个人防护。
二是在日常生活中要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多通风。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毛巾或者手肘遮住口鼻。注意手卫生,避免用不洁净的手触摸眼、鼻、口等部位。
三是低龄儿童、老人及慢性病患者等免疫力较弱人群,建议接种预防呼吸道传染病的相关疫苗。家人要及时关注他们的健康状况,及时采取防护措施,出现发热、咳嗽或其他呼吸道感染症状时,及时就诊就医。
最后,建议大家要均衡饮食、适量运动和充足的休息,养成健康生活方式,增强身体免疫力。谢谢。
红星新闻记者
请问结核病是如何进行传播的?哪些人容易得结核病,得了结核病又会有哪些表现?又该如何进行防控?谢谢。
中国疾控中心研究员
安志杰
谢谢记者朋友的问题。结核病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慢性感染性疾病,可分为肺结核和肺外结核,其中肺结核占90%以上,也是我国法定乙类报告传染病。肺结核主要通过空气传播,患者在咳嗽、打喷嚏、大声说话时产生的带菌飞沫,或者随地吐痰产生的带菌尘埃,健康人吸入后都可能引起感染。
人群普遍易感,特别是免疫力低的人群,如老年人、儿童、糖尿病患者、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尘肺患者、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的人群。肺结核的常见症状包括咳嗽、咳痰、痰中带血、咯血、胸痛;患者通常午后有低热,以及睡眠时会出汗,睡醒后出汗停止的情况。另外还有饮食差、疲乏、消瘦等全身症状。
做好结核病的防控,需要从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三个方面入手。首先要早期发现结核病的患者。患者确诊后,要严格遵医嘱服药,定期复查。只要坚持规范治疗,绝大部分患者可以治愈,并能有效减少传播的风险。其次,是针对新发的肺结核患者的密切接触人群,开展结核病的排查。最后,适龄儿童应尽早接种卡介苗,预防结核性脑病和粟粒性结核等严重疾病。对发病风险高的结核潜伏感染者,要进行预防性治疗。同时通过均衡饮食、加强营养、适量运动、充足睡眠等健康生活方式提高自身免疫力。此外,还需要对学校加强结核病的防控,加强筛查,加强教室、宿舍的日常通风,做好学校的晨午检和因病缺课缺勤追踪。谢谢。
中新社记者
5月19日是“世界家庭医生日”,近些年来,我们国家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内容越来越丰富,老年人、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等签约居民可以根据自身需求来“点单”选择服务内容。请问申先生,您是否享受到了这些服务,能否讲讲您和家庭医生的故事?谢谢。
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新街口街道居民
申进
谢谢您的提问。我今年67岁,是一名退休职工。我本人患有糖尿病、高血压、血脂高,体重还超标,曾经空腹血糖达到了16,体重将近180斤。后来在家门口的社区医院体验了“一站式”的慢病筛防服务,测量血压、血糖、看门诊、拿药,都是在一层楼搞定,方便又省心。
医生、护士、营养师都给了我很好的照顾和意见,我进了“糖友之家”的微信群,一开始主要是饮食控制,一对一指导我吃什么、如何吃。那个时候,总是有一些“保健品神药”忽悠我们老人,我也是差点上当,幸亏家庭医生及时提醒我,告诉我说“养生要科学,别信保健贴、偏方水,别让骗子骗了我们的钱,最后还祸害了身体”。我感觉这话说的特别特别实在。
后来,社区医院新开设了“标准化健康体重管理门诊”,我也参加了。签约医生根据我的身体状况,又个性化定制了家庭医生服务包,不仅从饮食,还有运动,还有中医的干预,一开始先测风险,骑车试验,再给我安排“运动处方”:快走、靠墙静蹲、看电视的时候手举矿泉水瓶子,轻松实用,每次还提醒我在群里打卡。
中医给我做了体质辨识,说我体虚,湿气重,每周安排我针灸两次、艾灸两次,晚上泡脚进行调理,效果非常明显。坚持一个月以后,整个人都轻松了。我还参加了“五禽戏”“八段锦”的锻炼课,平时大家在一块儿练,轻轻松松,快快乐乐。现在我的血糖、血压、血脂都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体重也下降了30斤。邻居们见到我说,老申,你现在变瘦了,走路比以前快多了。我儿子也跟我说,老爸,你现在上楼都不带喘大气的。这就是家庭医生和社区医院给我带来的实实在在的效果,很感谢他们。谢谢。
《新京报》记者
近年来,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很受社会关注,想问孩子学习差、学习困难,甚至于不愿意上学,背后可能有哪些原因,家长碰到这样的情况,应该怎样解决?谢谢。
北京儿童医院主任医师
吴迪
谢谢提问。儿童青少年学习困难,背后的原因,首先有可能是学习能力的问题,可能的确存在阅读、书写、运算等方面的学习障碍,影响他知识的吸收。第二有可能是学习方法的不当,没有掌握有效的学习策略,比如不会归纳总结、不懂时间管理等等。三是情绪问题,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可能会影响、分散注意力,降低学习的动力。四是家庭的环境,家长过度施压,有可能影响孩子的学习状态。
当孩子说我不想上学,产生这个内心想法的时候,我们要分析一下原因。首先他有可能是害怕失败,担心学习成绩不好,被老师、被同学、被家长批评,产生逃避的心理。二是有可能存在社交的困扰,在学校与同学、与老师的关系不太融洽,不愿意面对。三是学习压力大,任务繁重,感到力不从心,渴望解脱。
这时候,我们家长就应该做到:一是耐心沟通,营造轻松的氛围,倾听孩子的心声,了解真实的想法。二是一定要寻求专业帮助,评估是否存在学习障碍或者心理问题,要及时引导与支持。三是调整教育方式,不要过度施压,多鼓励和肯定,与孩子一起制定学习计划,找到适合的方法。谢谢。
人民日报社《民生周刊》记者
有人说不吃晚饭就能减肥,有人说减肥期间可以偶尔吃“放纵餐”,还有人说“我是天生易胖体质,喝凉水都长肉”,请问这些说法对吗?我们应该如何科学减重?谢谢。
北京协和医院主任医师
于康
谢谢您的问题,很多人都有这样的说法,也关心这样的说法对不对。减重的关键是摄入的能量小于消耗的能量,也就是说要使能量“入不敷出”。如果说在少吃的同时,保持每日三餐的规律进食,更有利于维持整个胃肠道合理的节律,更有利于保持肠道菌群的正常状态,也更有利于保持血糖平稳。不吃晚饭,会造成和下一餐间隔时间过长,有人在下一餐的时候出现很明显的饥饿感,所以可能会出现一些报复性进食。还有一些人晚上不吃完饭,夜间会出现低血糖反应,这些都对健康不利。当然,我们说,晚餐要保持少量、清淡、易消化的原则。同时,特别要强调的是,在控制或者降低能量摄入的同时,我们应该保证包括像蛋白质、微量营养素等其他多种营养素摄入的均衡,甚至在某些时候,要增加蛋白质的摄入,因为在减脂肪的同时,我们要保持、维护正常的肌肉组织,一味的少吃造成营养素的失衡,实际上容易导致肌肉的流失,对健康是不利的。
关于所谓的“放纵餐”,不提倡在减肥期间吃“放纵餐”,因为“放纵餐”一吃,有可能导致本来顺畅的减重过程中断,甚至出现前功尽弃。当然,如果有的时候一餐确实不可避免的多吃了,也不用太纠结,可以在下一餐减少进食量,或者是增加餐后运动,来保持一个能量的平衡。
当然,所谓的“喝水都胖”这种说法,其实并没有科学道理。关于“天生易胖体质”,更多是体现了肥胖的遗传背景。肥胖其实是遗传背景和后天生活方式之间交互作用的一个结果。即使存在着遗传背景,存在着肥胖的家族史,如果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保持一个合理的膳食和适宜的运动,也会降低肥胖发生的风险。当然,必要的时候,我们要寻求医务人员、专业人员的帮助。谢谢。
央广网记者
我的问题与睡眠相关。在《黄帝内经》中有提到,“夏三月,夜卧早起”,请问夜卧和早起的标准是什么?夜卧是不是意味着我们可以适当熬夜?还有一句俗语说“睡好两觉,胜过补药”,请问“两觉”是什么?怎么算睡好?谢谢。
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主任医师
袁盈
谢谢您的提问。“夜卧早起”是强调夏季作息应顺应自然规律,适当调整睡眠时间。夏天,我们确实可以适当晚睡,因为要夜卧,但是也不宜过晚,是有度的,一般在11点之前,也就是子时之前入睡是比较好的。为什么在子时呢?这是足少阳胆经的主令,这个时候,阳气是最弱的,需要及时让“阳入于阴”,才能安卧。所谓的早起,就是早上随着太阳升起,人体肺气也在宣发,我们在早上6点左右起来,稍微适当地活动一下,有助于体内阳气的升发。
关于“睡好两觉”,这个“两觉”就是夜间睡眠和午间的小憩。很多老百姓会讲这叫“子午觉”,夏天白天比较长,除了确保夜间也就是子时高质量睡眠以外,我们白天午间也要有一些小睡,午间是放在11点到下午1点之间,也就是“午时”。这是手少阴心经的主令,这个时候睡觉有利于我们调养心神,时间可以控制在20分钟左右,不必过长,以免影响夜间的睡眠质量。
要想睡好两觉,一是保持规律作息,每天尽量保持在同一时间就寝与起床,不要熬夜;二是睡眠环境要尽量安静、遮光等等。三是尽量放松身心,避免睡前过饱或者过饥,因为胃和才能卧安。
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宣传司副司长
杨金瑞
现场的提问就到这里了,接下来是例行健康提示的环节。健康谣言花样繁多,掌握识别谣言的技巧非常重要。今天给大家分享一个识别技巧—“拒绝极端化的表述和伪科学术语”。有的谣言喜欢用夸大或者极端化的表述,如“100%有效、彻底治愈、所有、唯一”等等这样的术语。有的谣言常用“纳米技术”“量子疗法”等看似专业的伪科学术语来包装,这样的信息不要轻信。大家如果发现谣言,或者遇到无法辨别真伪的信息,可登录国家卫生健康委官方网站的辟谣平台进行举报或者检索。
今天的发布会,我们聚焦小满时令节气的健康知识,请各位专家就大家关心的问题分别作了回答。接下来,我们还将继续围绕“时令节气与健康”召开系列发布会,欢迎大家持续关注。今天的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
主编 | 施琳玲
责任编辑 | 黄琳 编辑 | 卢文蓉
来源 | 健康中国 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