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出来你可能不信,有一天,我们对“自动驾驶”的信仰,不是在特斯拉,而是在万米高空上被彻底点燃。
时间倒回到2024年2月17日,一架从西班牙塞维利亚飞往德国法兰克福的汉莎航空航班,载着199位乘客,6名机组成员,和一个将进入新闻史册的飞行事故,缓缓升空。
原本这只是一次平平无奇的欧洲中程航线。直到它飞到一半,机长说:“不好意思,去个洗手间。”
于是他离开了驾驶舱。
此时的驾驶舱,只剩副驾驶一人。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因为副驾驶晕倒了。
是的,真·晕倒。整个驾驶舱没人回应,无人操控。
飞机,正式进入万米高空,无人掌舵的“全自动驾驶模式”。
这不是好莱坞,这是新闻报道。
根据西班牙空难调查局CIAIAC发布的报告,副驾驶突发“急性失能”,直接晕倒在控制台前,黑匣子录音记录下了“疑似晕厥”的奇怪声响。
而上完厕所回来的机长在外,驾驶舱门却像是隔绝了地球。
五次尝试输入正常开门代码失败,空乘用机内电话呼叫无人接听。直到机长启用紧急解锁代码,才成功进入驾驶舱——但此时,副驾驶已经瘫倒,飞机已经在没有人为干预下飞了整整10分钟。
我们都知道飞机有自动驾驶系统。
但你是否意识到,哪怕只是一位副驾驶无声晕倒,在这个飞行高度和速度下,结果也可能是灾难级别的?
这10分钟,不是大家在飞机上刷剧、喝果汁的10分钟,而是命悬一线,靠AI保命的10分钟。
很多人以为自动驾驶就等于“科技万岁”。
但事实是:现代客机的自动驾驶系统,擅长的是“巡航”,而不是“临机决断”。
你可以把它想象成那个“不请自来”帮你导航的Siri——它知道怎么走直线,能帮你维持航向,但让它处理突发状况,比如雷暴、紧急迫降、鸟撞、机械故障,它就有点“那我先走一步”的意思了。
而在这趟汉莎航班中,副驾驶晕倒前,还因为失去意识不自觉地动了一些控制杆。幸运的是,系统及时纠正,保持了飞行稳定。
但谁能保证,下次还有这种好运气?
也许你会问——机长不是输入代码就能回来吗?
这就要讲到另一个令人头皮发麻的现实。
自从“9·11”之后,为防劫机事件发生,全球大多数民航客机都设有“驾驶舱反锁机制”。
换句话说,只要驾驶舱里的人不主动开门,外面的人哪怕是机长本人,也无法轻易进入。
本来这套机制,是为了阻止坏人冲进驾驶舱。
但如果驾驶舱里的人自己“倒下了”呢?
机长这次足足尝试了五次正常开锁流程都失败,才启动紧急模式,而这段期间,飞机处于“无舵”状态。
更巧合的是,当机长终于进去时,副驾驶刚好恢复一点意识,正尝试开门。
配合这波错过与命运的叠加,简直像一部德国式黑色幽默电影。
飞机随后紧急改道,降落在马德里。副驾驶被送医,诊断结果显示,他患有未被发现的神经疾病,至此停飞。
虽然听起来骇人听闻,但根据欧盟事故数据库,仅2019年到2024年,欧洲就记录了287起“飞行员飞行中失能”的案例。
美国FAA也曾在2004年披露,6年间出现了39起飞行中飞行员失能事件。
副驾驶晕倒不是第一次,机长突发心脏病也不是都市传说。
只是我们之前不知道而已。
这次汉莎航班之所以引起广泛关注,是因为它碰巧集合了“飞行员独自在舱”“晕倒”“门锁死”“AI救场”这几个足够写剧本的关键词。
是的,它的确惊悚。但更惊悚的是:这样的事,其实比你以为的频繁。
这起事件之后,有专家指出——虽然民航飞行有无数道防线,但某些“人祸+机制”的组合,反而可能酿成新型危机。
比如:为什么这趟航班在机长离开驾驶舱时,副驾驶仍然是“独自一人”?按国际推荐流程,应有空乘临时进入驾驶舱,以防万一。
但这条规则,并非全球统一强制。
在德国汉莎、法国航空、或北美多家公司间,因“反恐保密性原则”,每家航空的门锁机制、应急操作,略有不同。
这就造成了一个尴尬现实:没人知道哪架飞机,什么时候会出现“自动驾驶撞上制度盲区”的危险时刻。
或许这场“10分钟无人驾驶飞行”不会被写进航空史的教材,但它却给了我们一次冷静的提示。
人类的技术,正在取代更多人的决策——从车到飞机,从客服到医疗。
但当最需要“人”的时候,如果人刚好晕倒了,机器能否真正救命?
在你下次搭上飞往巴黎的航班、打开座位小电视之前,不妨想一想:这趟航班的副驾驶,今天身体好吗?
Ref:
https://www.bfmtv.com/economie/entreprises/transports/des-bruits-etranges-dans-le-cockpit-un-vol-lufthansa-se-retrouve-sans-personne-aux-commandes-pendant-10-minutes-apres-le-malaise-du-pilote_AN-202505180259.html
https://edition.cnn.com/2025/05/19/travel/lufthansa-flight-spain-no-pilot-report-intl-hnk
文|闪电
点「赞」「在看」为我们打cal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