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0日,2025年上海国际电影电视节在北京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69岁的中国演员陈宝国出任第30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评委会主席一职。会后,陈宝国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在上海电视节将迎来三十而立的重要时刻,他将与全体评委共同践行以下评判原则,即坚守专业、秉持公正、鼓励多元、尊重突破,传承匠心、提携新人,“我们将利用自己的专长,坚持自己的艺术良心,感受所有入围作品中展现的时代、民族的大善大美,所蕴含的文化与人性光辉”。

评奖不是分糖果,讲究“五味调和”

采访开始前,陈宝国特地准备了一封写给全国媒体的信。在信中,他详述了自己接受上海国际电影电视节组委会邀约的感受。“今天天气很热,白玉兰奖新闻发布会又在京城增添了这份热度。我非常荣幸接受组委会的聘请,这份聘书承载着白玉兰奖的庄重托付,接受它就代表承担这份使命。”

他特别提到,自己与白玉兰奖渊源颇深。“我在电视行业摸爬滚打了40多年,主演了七八十部电视剧,三次入围白玉兰奖,两次荣获最佳男主角奖。白玉兰奖是中国电视行业公认的三大奖之一,向来有‘专家奖’的美誉,相比于个人的荣誉,历届评委会对艺术纯粹性的坚持,对角色塑造和时代共鸣力度的评判标准,让我为之尊敬。”


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评委会阵容(中国剧单元)

今年,白玉兰奖中国剧单元评委会由陈宝国领衔,此外还包括编剧高璇、导演康洪雷、演员童瑶、影视评论家尹鸿、摄影师于小忱以及编剧张挺,可谓老中青三代齐备。谈及评委阵容,陈宝国以美食为喻:“评奖不是分糖果,要讲究五味调和。老同志能够品尝出那种回甘,中生代能够辨清楚火候,年轻人有股儿鲜劲。一桌满汉全席,哪个味道都有了,才能咂摸出滋味、回味。”

被问及评选标准时,陈宝国同样以比喻阐释评判维度:“白玉兰这把尺子,量的是‘戏骨’而非‘戏皮’。首先看‘筋骨’——剧本是否扎根生活、紧扣时代脉搏;其次看‘血肉’——演员的表演是否掏心窝子,我们会盯着演员的眼睛看,是‘演角色’还是‘活成角色’;最后看‘魂’,也就是整体技术制作是否敬畏专业。”


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评委会阵容(海外剧单元)

他特别强调真诚与创新的重要性。“作品要有思想深度、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表演要有扎实的基本功,对角色的塑造、诠释要独特,但最重要的是真诚——对创作的真诚、对角色的真诚。另外,导演对结构、节奏、风格的把控,技术部门的通力协作,都需要体现专业性。而我们评委会最为看重的,是作品的创新性。”

对于市场上娱乐属性较强的作品,陈宝国明确表示评判标准一视同仁:“期待这些作品都有硬功夫,我们绝对不吝掌声,白玉兰不怕热闹,但怕热闹过后,留不下点滋味。”

好角色可遇不可求,期待“神仙打架”的颁奖季

从“戏骨”演员到评委会主席,回顾自己凭借《老农民》《老酒馆》两度斩获白玉兰奖最佳男主角的经历,陈宝国感慨,回眸过往的市场,每年像这样的作品,产量并不算多。“有句老话,一个演员,一辈子能演三五个成功的角色,在他的艺术生涯里已经足矣。这不光靠选择,还要靠运气和驾驭角色的能力。好的剧本、人物,不是每个创作年度都会有一个很大的量。甚至可以说,好剧本、好角色有时是罕见的。”

今年,陈宝国69岁,他仍在期待能有一两次机会,让他再次遇上自己喜欢的剧本和角色。“目前我在看两个电影剧本、4个电视剧本,还没有完全确定下来,谢谢观众对我的关心。”他说,“如果有这样的机会,依托我对表演的认知和经验,以及我对表演的渴望,是不会辜负观众的。


第30届上海电视节海报

陈宝国说,30载风雨,上海电视节及白玉兰奖见证了中国电视从叙事革新到技术飞跃的历程,成为联系观众和创作者的桥梁,也搭建了在国际舞台上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平台。“如果每年都有更多优质作品涌现,每届白玉兰都会是‘神仙打架’的颁奖季。”他展望即将到来的6月,“祝愿所有入围者都能在白玉兰奖有所收获,期待着他们今后能创作出更加优秀的作品,回报人民、回报时代。祝愿本届白玉兰奖不仅成为中国优秀作品的加冕之地,也成为中国电视事业继往开来的里程碑。”

原标题:《69岁陈宝国出任白玉兰奖评委会主席:评的是“戏骨”而非“戏皮”》

栏目主编:施晨露

来源:作者:解放日报 张熠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
400x320-vip-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