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谁能想到,一座藏在太行山里的兵工厂,会让日军发疯一样扑上来。
毒气、火焰喷射器、重炮轮番上。
八路军就靠一支特务团,9000米战壕、190个暗堡、三道雷区,把这一仗硬生生打成了奇迹。
——《壹》——
日军为什么盯上黄崖洞?
1939年,太行山腹地,左权亲自选址,命人建厂,这不是一般工厂,八路军在华北敌后,最大的兵工基地。
年产步枪、手榴弹、迫击炮,能装备16个团。
朱德说,这是“八路军的掌上明珠”,问题就来了,日军在晋察冀、晋冀鲁豫一带扫荡多年,屡次围剿八路军,却怎么也拔不掉这根钉子。
更麻烦的是,八路军越打越硬,越打装备越好,哪里来的?黄崖洞。
日军情报科发现,这里年产上万支八一式步枪,五○迫击炮开始量产,关键是,敌后游击区物资紧缺,能搞成这个规模,说明八路军在敌后已经自成体系,甚至可能辐射整个华北。
他们坐不住了,1941年11月,第36师团、独立混成第4旅团共5000余人。
集结重炮、飞机、毒气弹,准备一举攻破,为什么动用这么多兵?不只因为黄崖洞是兵工厂,更因为这是八路军整个晋东南地区兵工体系的核心。
打掉它,整个敌后武器供应线就瘫痪。
欧致富,特务团团长,30岁出头,打仗疯子一个,听说日军来,第一件事不是开会,而是亲自爬上三面绝壁,踩点勘察。
“正面三条山谷,易守难攻,后面悬崖百丈,飞机也下不来。”他边看边说,心里有数了。
左权定调:“以守为攻。”黄崖洞不能硬拼,要靠地形和阵地消耗敌人,欧致富领命,调动兵工厂工人和民兵,连夜构筑防线。
——《贰》——
怎么守?怎么打?
怎么布?第一道防线,雷区。
三道雷区,密布地雷800多颗,有美制,有自制,连火药包都拿来凑,第二道,9000米战壕,明暗堡190个。
暗堡口宽不足一米,正好卡死山谷。
特务团、兵工厂工人全动员,一天挖5公里,三天全线开通,第三道,断桥,把三条必经桥梁拆成活动桥。
日军来时,一撤桥,敌军陷入雷区和交叉火力。
兵力多少?特务团不足千人,加上兵工厂护厂队和民兵,也不过1500人,对5000日军,兵力1比3,可就靠这点人,准备了五天。
准备好了吗?没有。
11月11日,日军提前进攻,飞机轰炸,重炮掩护,步兵分三路推进,“全体进入阵地!”欧致富一声令下,特务团全部卧到战壕,工事内藏兵,民兵封锁山道。
前期打的什么仗?地雷战,第一批日军刚踏进山谷,“轰轰轰”连环爆炸,炸死百余人。
随后是肉搏,17岁小号手崔振芳,单人守“瓮圪廊”,身边堆满手榴弹,敌人一冲,就扔,手榴弹扔完,拼刺刀。
刺刀断了,用石头,打退敌人10多次,最后血战到底。
另一边,王振喜带12人守山口,日军火焰喷射器烧来,退无可退,12人引燃燃烧弹,抱着敌人同归于尽。
这一仗,山谷里炸得乌烟瘴气,尸体堆成堰。
日军也疯了,开始用毒气弹,火焰喷射器连番轰炸,特务团战士戴着湿毛巾,钻进暗堡,打完一波换一拨。
黄崖洞的战斗强度,比平型关战役还凶。
短兵相接,刺刀见红,血水顺着壕沟往下流,欧致富不止一次亲自上阵,抬着机枪冲到阵地前沿,“一个都不能退!”
——《叁》——
炸厂不是撤退,是圈套
11月15日夜,山风大,弹药少,敌人还在往山口压,白天冲阵,晚上围困,连轴转,像要榨干八路军最后一滴血。
欧致富在地图前站了一晚,脸上没光,手却一直在画。
“撑不住了,明天再打,兵工厂就保不住了。”不是阵地扛不住,是弹药快到底了,火药用完,雷也埋不成,炸药一少,工事就变成活棺材。
“东西不能让他们拿走,哪怕烧光,也不能留。”
左权的命令传来,只有八个字:全线转移,掩护为先,这一夜,兵工厂人马开始悄悄撤离,拆卸设备、打包器材、销毁资料、安排护送。
不是简单逃跑,是按计划撤出,按线路转移。
兵工厂女工往背篓里装图纸,用布裹住雷管,老工人拄着拐杖扛着车床零件,咬牙翻山,没人哭,没人吼,只有喘气声,和脚步声。
欧致富留下了,带着200人,分守三个要口,他不是想守,他要演。
敌人侦察机每天飞两趟,一旦发现人员流动、兵力减少,他们立刻就会反应过来,电台照常发报,岗哨照样换班,甚至还让几个民兵假装搬运弹药,故意在敌机下晃来晃去。
15日夜,敌军还试探性进攻了一次,被反打回去。
这是关键一步:让他们相信,八路军还在死守黄崖洞,16日凌晨,最后一批人员撤出,车马、人群、器械已经走入太行深处。
天蒙蒙亮,欧致富下令:“放雷。”
这是提前埋设的引爆点,全线共32个,沿着三条山谷,布满厂区外围,“炸厂!”轰!轰!轰!大山一震,整个兵工厂陷入火海。
铁床炸断,机床飞起,仓库炸塌,火药库火光冲天。
敌人彻底懵了,探子回报:“八路军炸毁兵工厂,已弃阵逃走。”日军立刻下令:全军推进,占领黄崖洞。
他们以为这是胜利的号角,没想到,这是坟场的大门。
敌人分三路推进,一路从北谷,一路从东岭,一路从南坡,兵力密集,炮火压制,步兵前冲,刚踏进厂区外围。
第一道雷区炸了,紧接着第二道,第三道,不是普通地雷,而是连环爆破阵。
炸死的不只是前锋,还有中段指挥官,山谷太窄,后队根本看不清前方发生了什么,只看见尸体横飞、尘土冲天。
后队想退,前面雷区没清,想冲,前面尸堆如墙。
这时,暗堡内的八路军开火了,机枪、步枪、手榴弹从各个射击孔喷出,“打!”欧致富最后一声命令,他不打算撤,他只想让这些人留下。
打完一梭子弹,他就提着冲锋枪冲了出去。
“咱们这仗,就是让他们知道,这山,不是随便进的!”
——《肆》——
不是保住工厂,是掐死敌人
敌人没想到,兵工厂是陷阱,他们更没想到,自己在撤退路上,还有一场埋伏,刘伯承在三十亩村等了整整两天。
这个村不大,两面山,一条路通前后,进了村,就只能前走或者死。
刘伯承不着急,他太清楚日军的习惯,强攻之后,必有整编,整编完就撤,撤就要走这条道,伏击队已经潜伏。
三个营,全副武装,就等敌人进套。
17日下午三点,敌人来了,从黄崖洞方向撤下来的残兵,没带战利品,带的是惊恐,部队前松后乱,没有阵型。
伏击开始时,刘伯承只说了一句:“不用留活口。”
山口先炸,堵住后路,接着两个侧翼山坡同时开火,机枪扫射,步枪点打,火力集中在中段,敌人试图回击,可阵型早乱,根本组织不起反击。
半小时,第一波全灭。
第二波想突围,刚冲出村头,就遇上火攻,民兵点火烧庄稼地,烟尘滚滚,敌人分不清方向,第三波尝试翻山,被山腰伏击队一窝端了。
四小时后,三十亩村没了枪声。
村口堆了400多具尸体,还有没死的,战后清点:敌军损失上千,129师伤亡不到100,黄崖洞战斗,从正面死守,到纵深埋伏,从诱敌深入,到合围歼灭,全程设计,全程执行。
不是偶然,是兵工厂的命悬一线,是夜里女工一颗颗包雷,是特务团一个个趴在雪里的晚上。
敌人没拿下黄崖洞,也没毁掉兵工体系。
反而折了一千多人,士气全无,彻底退出晋东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