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告把被告工地的入口堵住了,工人留守在被告的工地造成“窝工”,被告无法继续建设,施工现场陷入僵局。几十吨钢材在日晒雨淋中渐渐锈蚀,成堆的水泥因雨水浸泡而结块硬化,本应繁忙的工地一片死寂,只剩下风吹过废墟般的沙沙声。而每一天的拖延,都让损失像滚雪球般越来越大……直到骆法官的出现,让这个“烂尾”的工程重新焕发生机。
千万元项目陷纠纷
政企多方受牵动
2022年12月,原告广东某建设工程有限公司与被告广东某化工涂料有限公司签订《建设工程施工合同》,承建年产6万吨合成树脂等项目的厂房建设。然而,因工程款支付争议、地质条件与勘测报告不符等问题,双方矛盾激化,原告起诉索赔工程款及损失共计近613万元。双方的纠纷导致项目全面停滞,价值4500万元的工程沦为“烂尾”,严重影响当地招商引资政策项目推进,引发市县两级政府高度关注。
30余次的通话
多个休息日的斡旋
诉讼过程中,双方对工程量和预期损失争议巨大,每天的经济损失数以万计,双方对立情绪加剧,账目争议复杂,司法鉴定费用高,耗时长,纠纷陷入“拉锯战”。为早日化解矛盾,让工程重新运作,骆法官主动对现场进行了多次勘察,反复听取双方诉求,积极引导双方换位思考,从企业长远发展和合作共赢的角度出发,寻求利益平衡点。经过了超过10个小时不少于30次的电话调解沟通和现场交流,双方态度有所缓和,调解金额从613万元变为450万元变为370万元变为315万元,但双方仍因部分费用约35万再度发生分歧,双方互不信任,谁都无法让步,案件再次陷入僵局。
双赢方案破困局
营商环境再优化
面对再次陷入“僵局”的案件,法院领导高度重视,积极响应“优化营商环境”的工作要求。为了尽快解决这次纠纷,骆法官 再次翻阅案卷,细致梳理争议焦点,并告知双方如无法达成调解,需要额外支出的金额将远高于双方争议的35万元,这不仅影响到工程整体进度,还会使双方当事人承受更大的经济压力。随后,骆法官联合工业园区管委会多次介入调解,向双方释明利弊,找准双方利益契合点,为双方“量身定做”了一份切实可行的调解方案。
最终,双方同意解除原施工合同,为消除原告的顾虑,被告还愿意提供担保物作为分期付款的担保。2024年9月9日,双方以310万元达成和解协议。至2025年3月,双方已按调解协议将义务履行完毕,这个原本“烂尾”的工程得以重启,两间企业的“困局”得以圆满化解。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每一起涉企案件的妥善处理都是司法推动优化营商环境的生动实践。今后,郁南法院将继续发挥司法保障护航作用,围绕“公正与效率”全力做好司法审判工作,努力以高质量司法服务保证云浮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供稿:郁南法院
编排、一审:叶佩琳
二审:朱峰立
三审:李秋海
云浮市中级人民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