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刷到一条消息说 “5 类牙膏被列入致癌黑名单”,咱每天刷牙都要用的东西,要是真有致癌风险可太揪心了。不过仔细查了查国家药监局和世界卫生组织的资料,发现这里面有不少谣言和误解。



一、根本没有官方 “致癌牙膏黑名单”!但这5 类成分确实要留意

好多短视频说 “卫健委公布致癌牙膏名单”,其实是断章取义!国家药监局从未发布过“致癌牙膏黑名单”,但确实有 5 类成分因安全性争议被重点监管,咱得心里有数:

1. 三氯生:很多宣称“消炎杀菌”的牙膏会加三氯生,它能抑制口腔细菌,但长期高剂量接触可能会干扰激素平衡、损伤肝脏。我国规定其含量不得超过 0.3%,且必须在成分表明确标注



2. 甲醛释放体:如DMDM 乙内酰脲、咪唑烷基脲等,为了延长保质期、增强抑菌效果,部分牙膏会添加这些成分,但这些物质会缓慢释放甲醛。虽然符合国家标准的微量甲醛对人体无害,但长期使用可能刺激口腔黏膜,敏感人群容易出现溃疡、红肿。

3. 微塑料颗粒:不少主打“去渍美白”的牙膏含聚乙烯(PE)、聚丙烯(PP)等微塑料颗粒,用来摩擦牙齿表面。但这些颗粒可能划伤牙釉质,更严重的是会随吞咽进入消化系统。

4. 高浓度氟化物:防蛀有用,但过量危险!氟化物能预防龋齿,但儿童牙膏氟含量超过0.11%、成人牙膏超过0.15% 就属于“高氟”。长期使用可能导致牙齿变黄、出现斑点,过量摄入还会损伤肾脏。



5. “高颜值牙膏”合成色素:像亮蓝、日落黄等合成色素,会让牙膏呈现鲜艳颜色,但部分色素在高温或酸性环境下可能生成致癌物。长期使用含色素的牙膏,还可能增加口腔黏膜负担。

二、这3类“网红牙膏”最容易踩坑!别被噱头骗了

1. “医用级消炎牙膏”

某些网红品牌宣称“治疗口腔溃疡、牙龈炎”,结果被药监局查出非法添加氯己定。这种成分属于药用抑菌剂,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长期滥用会破坏口腔菌群平衡,反而导致更严重的炎症。

2. “天然植物牙膏”



很多主打“天然”“草本”的牙膏,成分表前几位仍是月桂醇硫酸酯钠(SLS)、水合硅石等合成清洁剂,“金银花提取物”“薄荷精油”等含量微乎其微,价格却翻了好几倍,妥妥的“智商税”。

3. “速效美白牙膏”

为了追求“3 天美白”效果,这类牙膏可能会添加碳酸钙、氧化铝等高硬度摩擦剂,虽然能快速磨掉牙渍,但也会加速牙釉质磨损,导致牙齿敏感。



说了哪些牙膏不能选,那牙膏应该怎么选呢?

三、牙膏到底该怎么选?教你 3 个原则

1. 成分表越简单越好

抗菌成分选“西吡氯铵”。

摩擦剂选“水合硅石”,颗粒细腻,保护牙釉质,适合大多数人。

儿童牙膏必选“含氟但低浓度”:认准“氟含量 0.05%-0.11%”,并让孩子刷牙后吐干净,别吞食

2. 功能选择“基础款”就够了



3. 购买渠道和保质期很重要,这 2 点别忽视

①:优先选正规商超、品牌旗舰店的产品,别信朋友圈卖的“进口神药牙膏”,很多未经过海关质检,成分不明。

②:牙膏开封后建议 3 个月内用完,暴露在潮湿环境中容易滋生细菌,即便成分安全,过期使用也可能引发口腔问题。

网上说“用错牙膏等于慢性自杀”,这纯属制造焦虑!世界卫生组织明确表示:符合国家标准的牙膏都是安全的,正常使用不会致癌。



四、最后说句大实话:致癌风险没那么夸张,但这些细节必须注意

1. 别长期只用一种牙膏

口腔细菌容易对单一抑菌成分产生耐药性,建议每 3 个月换一次品牌或类型,让口腔环境保持平衡。

2. 刷牙别太使劲,时间别太短

比起牙膏成分,刷牙方式更重要!用软毛牙刷、画圈式刷牙,每次刷 2 分钟以上,才能有效清洁牙齿,减少牙菌斑堆积。



3. 这些情况别靠牙膏硬扛,赶紧看医生!

刷牙时频繁出血、牙龈红肿超过1周;

口腔内出现长期不愈合的溃疡、白斑;

牙齿突然敏感,喝冷水都酸痛。

这些可能是牙周炎、口腔黏膜病甚至癌症的信号,靠“消炎牙膏”根本解决不了,必须及时就医。



选对牙膏不难,别被谣言带偏了

咱普通人没必要过度焦虑,但也不能掉以轻心,花 1 分钟看眼成分表,就能避开大部分的坑。咱们一起擦亮眼睛,别为智商税买单!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