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网-河南频道
程明辉
五月的豫北平原,金色的阳光洒满黄河故道。在这片孕育中华文明的沃土上,5万亩金银花田正绽放出乡村振兴的时代芳华。花海绵延处,黄白相间的花簇随风起舞,与忙碌的采花人共同绘就一幅生机盎然的“富春山图”。
一株传承千年的“东方神草”,如何在新时代焕发新生机?“中国道地金银花之乡”——河南省封丘县用20亿元年产值、带动5万农户增收的实践,书写了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生动答卷。
花农在田间采摘金银花。孟庆军摄
千年药香今更浓
“四月八,采银花”,这句在封丘传唱了1700余年的民谣,诉说着金银花与这片土地的深厚渊源。地处北纬35度黄金纬度,坐拥黄河故道独特的沙质土壤,封丘金银花自带着“色翠、味甘、药效佳”的卓越基因。封丘金银花的种植历史可追溯至宋代。据《苏沈内翰良方》等文献记载,北宋崇宁年间,封丘金银花已被列为宫廷贡品,更是为其道地品质写下权威注脚。
时光流转,封丘金银花的传奇仍在续写。走进王村乡小马寨村,村民董战胜满脸笑意地穿梭在自家金银花田间。“4亩地亩产湿花1500至2000斤,烘干后能卖2万多元!” 他感慨道,“以前外出打工,如今在家门口种金银花,收入翻了好几番,还能守着老人孩子,日子更踏实了。”像董战胜这样被金银花吸引返乡的 “新花农”,在封丘已有2.3万人。金银花不仅鼓起了村民的“钱袋子”,更让乡村重新焕发出蓬勃生机。
封丘县深谙品牌建设对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性。“我们聚焦‘健康之花、融合之花、地标之花’定位,全力推动产业标准化、品牌化、全链化发展。”封丘县县长王振海介绍,依托“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等金字招牌,封丘积极参与制定15项团体标准,并建立起全产业链质量追溯体系。
如今,“封丘道地金银花”声名远扬,畅销26个国家和地区,年销售收入突破20亿元,品牌影响力稳居行业榜首,成为封丘走向世界的一张闪亮名片。
5月19日,在第九届金银花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召开期间,与会代表参观考察封丘县金银花种植基地。人民网 程明辉摄
科技赋能产业兴
在潘店镇后石寨村的金银花产业基地,现代化气息扑面而来。自动化烘干设备昼夜不停运转,精准把控烘干温度与时间,确保每一朵采摘下来的金银花都能及时加工,锁住最佳品质。
“过去全靠太阳晾晒金银花,一碰到雨天,只能眼睁睁看着辛苦采摘的金银花发霉变质,心疼得直掉眼泪。如今不一样了,有了烘干设备,烘干后的金银花品质上乘,价格也比以往高出许多。”谈及设备更新带来的变化,村党支部书记张国省满是喜悦。
科技创新,是封丘金银花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封丘县与河南师范大学等12家科研院所紧密合作,共建“金银花产业创新联盟”。
河南师范大学科研团队研发的“金银花良种良法配套技术”,使金银花亩均增产15%;双方联合企业开发的抗病毒药物、功能性食品等创新成果,预计年产值突破2亿元。“我们培育的‘豫金一号’新品种,绿原酸含量高达3.15%,比国家标准高出一倍以上。”河南师范大学教授、河南省金银花产业创新战略联盟理事长李建军指着DNA指纹图谱自豪地介绍,依托金银花科技小院收集的65份种质资源,为产业可持续发展筑牢了坚实的“基因库”。
近年来,封丘累计投入1.8亿元专项资金,全力构建“品种研发—有机种植—精深加工”全产业链。35个科技示范园、3个500亩以上水肥一体化立体种植基地拔地而起,物联网技术实时监测土壤墒情、病虫害情况,无人机精准施肥打药……一系列科技手段的应用,让传统农业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向着高端化、智能化迈进。
封丘县适合观赏和制作高端茗茶的“豫金2号”金银花。孟庆军摄
三产融合路更宽
初夏的应举镇“金银花海”景区,游人如织,欢声笑语回荡在花海间。来自北京的游客张女士沉浸在采摘金银花的乐趣中,随后又在景区的电商直播间下单了精美的花茶礼盒。“这里的金银花太美了,花茶香气四溢,我要把这份‘花乡味道’分享给家人朋友。”
在封丘,金银花早已突破单纯中药材的范畴,成为撬动三产融合发展的“金钥匙”。万亩金银花田摇身一变,成为网红打卡胜地,“闻花香、饮花茶、品花膳”的特色文旅体验吸引着八方游客;电商直播蓬勃发展,让封丘金银花搭乘互联网快车走向全球,跨境贸易不断开拓新市场;以金银花为核心,健康食品、文旅康养等产业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兴起,一个“一花带动、多业融合”的大健康生态圈正逐步成型。
“小花朵”成就“大产业”的背后,是封丘坚持“特”“优”战略,深耕“土特产”文章的智慧与决心。从最初的卖原料,到如今卖产品、卖风景,封丘金银花的价值链不断延伸拓展。目前,全县已开发药食同源产品68个,发展合作社513家,带动农户户均增收2.8万元。
从黄河故道的千年积淀,到现代产业的创新蝶变,封丘正打造百亿级金银花产业集群,让这朵承载着乡村振兴梦想的“幸福花”,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