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吉利银河品牌首款中高级电混轿车,银河星耀8起步即旗舰,采用颇具中国风的原创设计,提供两种动力方案,满足追求低油耗和追求大马力用户的需求,银河星耀8从设计、空间、动力到底盘操控,为5米级的中大型轿车树立了新的标准,这款车实力如何?如何选择心仪的配置,下面我们来详细分析。
银河星耀8怎么样?
银河星耀8以涟漪美学为核心,融合中国传统文化符号与现代科技元素。5018mm的修长车身,溜背造型兼顾优雅与空气动力学效能。内饰设计呼应外观,以85%软性材质包覆,仿麂皮顶棚与三潭印月纹理饰板营造出豪华氛围。
2928mm轴距与纯平后排地台设计,带来超越凯美瑞(参数丨图片)、帕萨特的腿部空间。右后座作为“老板座”,支持8点按摩、通风/加热功能,还能前后移动100mm,靠背角度可达131度
;副驾座椅可180°放平,与后排连接,而星耀8的Flyme Sound音响系统配备了23个扬声器,2000W独立功放,以及7.1.4全景声布局,确保了高质量的音频输出和环绕声体验。
音响系统完全可以满足音乐发烧友的需求,自带智能音效调节,根据个人喜好选择不同的虚拟场馆音效和声场位置,同时还可以在6种预设EQ模式中进行选择,甚至可以自定义调音。音响采用自动声场调整,无论坐在车内哪个位置,Flyme Sound音响系统都能够自动调整声场,确保每个座位上的乘客都能享受到优质的音频体验。
星耀8提供雷神EM-i与EM-P双动力方案,EM-i搭载1.5L混动专用发动机,热效率46.5%,馈电油耗低至3.36L/100km,CLTC综合续航1600km,实测城市通勤百公里电耗仅13.8度。
EM-P版采用1.5TD+双电机组合,综合扭矩605Nm,放在传统燃油车中,就是涡轮增压V6发动机才能达到的数据,即使车重达到1.9吨,依旧可以做出6.49秒的破百时间,红绿灯起步和变道超车轻松拿捏,有了DHT Evo变速箱,高速超车更安全更省油;再配上吉利自研的高速永不失速专利,雷神超级电混的确技术更先进,更安全,更省油。
值得一提的是,银河星耀8的价格也不高,限时起价仅为11.58万元,将5米级中大型轿车门槛拉至紧凑型燃油车区间,真正做到了电比油低,果然大厂吉利掀起桌子来,友商也是压力山大啊。
对比德系日系主流合资车型
传统日系车中,丰田的混动技术已经更新了数代,凯美瑞双擎油耗低,百公里油耗低至4.1L,但银河星耀8 EM-i凭借插混动力更进一步,实测馈电油耗仅3.36L,且支持纯电续航130km,凯美瑞无插电版本,而星耀8日常通勤可完全依赖纯电(上下班代步平均1周2充),综合用车成本和纯电一样低至1公里6分钱,市区堵车走走停停的情况下,纯电更好用。而德系虽然有插混,但技术稍显落后,没有更新迭代,帕萨特插混版标称纯电续航63km,但馈电油耗达5.5L,技术代差显著。
车身尺寸方面,星耀8长度超过了5米,达到5018mm,比凯美瑞长了103mm;有趣的是,星耀8轴距为2928mm,较凯美瑞同样多出103mm,也就是说,更长的车身全部依靠轴距,简单来说,就像加长版的凯美瑞,这让星耀8的后排腿部空间达到1020mm,而帕萨特轴距仅为2871mm,内饰硬塑料占比高,星耀85%软包覆盖率与麂皮材质,质感领先。
在新的架构下,星耀8是德系传统的颠覆者,基于原生豪华电混GEA-Evo架构,采用前增强型麦弗逊+后五连杆独立悬架,全系搭配FSD可变阻尼减振器,兼顾舒适性与操控性,比燃油MQB架构的帕萨特更具驾驶乐趣,星耀8麋鹿测试80km/h,超过了传统的B级轿车。
被动安全方面,星耀8采用行业罕见的十宫格铝制防撞梁可承受更大的侧向冲击,车身扭转刚度28000Nm/deg,远超帕萨特,当然在工艺与耐久性方面也不输德系,星耀8车漆平均清漆厚度55um,经3000小时紫外线老化测试无褪色,光泽度保持率超90%,工艺标准向奔驰S级看齐。德系车清漆厚度仅40um左右,长期使用易出现橘皮纹。
选哪款车型更划算?
在星耀8的多款配置中,130km EM-i旗舰版(限时价14.18万元)综合实力更突出,EM-i版本动力输出线性平顺,FSD悬架在颠簸路面过滤细腻,高速过弯侧倾抑制出色,NVH表现超越预期,对于家用来说,无需追求更高性能的EM-P版本。
130km纯电续航满足一周通勤,1600km综合续航彻底消除里程焦虑;智能辅助驾驶方面标配千里浩瀚智能辅助驾驶系统,支持高速NOA自动变道、大车避让及300种复杂车位泊车,比入门版更实用 。当然2000W独立功放和7.1.4声场布局的23扬声器音响、行政座椅、25.6英寸AR-HUD、50W无线快充等豪华配置也没有落下。
选车侦探观点:吉利银河星耀8的起价进入传统合资A级轿车的领域,但动力油耗、工艺质感、驾乘感受、豪华氛围营造等不输传统的德系车和日系B级车,中配车型的智驾能力也优于合资车型,两种混动方案也给了用户更多的可选性。当消费者能以更低的价格,得到越级的体验时,中国汽车工业的科技平权之路已然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