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东城区生态环境综合执法大队执法七分队副分队长、有着“煤改电”先锋称号的马元生用10年光阴,在青砖灰瓦间织就了一张清洁能源的温暖网络。今年,马元生被评为北京市劳动模范。
用脚步描绘胡同里的民生账本
2015年,马元生接手无煤化后续运维工作时,摆在他面前的是一堆“烫手山芋”:为数不少的居民不愿改电,老旧蓄能式电采暖设备故障率高,峰谷电表安装滞后导致电费补贴难落实……架起政策与民意之间的桥梁,让群众真正体会到惠民政策的好处成为当务之急。
“要破局,先得知道老百姓在想什么。”马元生带着笔记本,一头扎进胡同里。在钟鼓楼旁的老旧小区,他蹲在墙根和晒太阳的大爷们唠嗑,听他们抱怨“电采暖白天不热乎”“半夜调温度太麻烦”;在金鱼池片区的拆迁滞留区,他踩着积水走进漏雨的平房,看着老人用煤炉烧水,浓烟呛得人睁不开眼。3个月里,他踏遍17个街道、40余个社区,记录下1446户居民的诉求,鞋底磨穿了三双,笔记本写满了270页。
这份用脚丈量出来的《“煤改电”遗留问题调研报告》,成为全市无煤化政策调整的重要依据。他提出的“分片施策、精准服务”理念被纳入市级方案,针对滞留区居民的“过渡期补贴政策”更是直接解决了2000余户的燃眉之急。市生态环境局专家评价:“东城的相关调研数据,为首都无煤化工作画出了精准的‘民生坐标’。”
10万台设备背后的温度
2018年大寒那天,交道口街道的王奶奶拨通了马元生的电话:“小马啊,我家的电暖气突然不热了,这可怎么过冬啊?”当时正发着高烧的马元生,立刻顶着风雪往老人家里赶。检查发现是蓄能装置故障,他跪在地上修了两个小时,起身时膝盖早已冻得失去知觉。看着重新制热的暖气,王奶奶抹着眼泪说:“你比我亲儿子还贴心。”
这样的“暖心故事”,在马元生的10年工作中数不胜数。为了让老旧设备及时更新,他建立“网格化运维地图”,将全区划分为127个网格,每个网格配备“1名执法员+1名技术人员”,确保故障2小时内响应。累计9万余台设备的更新工程中,他独创“错峰施工法”,在每个胡同口设置临时取暖点,让施工期间的居民有地方喝热水、烤暖气。
最让居民们称道的,是他牵头的“峰谷电表补装行动”。2020年,当得知部分高龄老人因行动不便未安装电表时,他带着团队逐户上门,在零下10℃的户外调试设备。那些天,他的微信运动步数日均超过3万步,朋友圈里全是“马队长又在爬楼”的照片。10年间,1800余具电表的补装,让6万余户居民每年节省电费超百万元。
把群众的“急难愁盼”揣在心里
“接诉即办,关键在‘办’,更在‘解’。”马元生的办公桌上,摆着一面写着“百姓贴心人”的锦旗,那是2022年一位独居老人送来的。老人因户籍问题无法享受电费直补,跑了多个部门都没解决,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拨通了12345热线。马元生得知后,连续3天往返社区、派出所和供电公司,甚至自掏腰包为老人垫付了部分费用。“政策有边界,但服务不能有缺口。”他常说。
在处理“每月一题”的电费直补任务时,他遇到了更大的挑战:12.1万表户的信息核对,涉及拆迁、分户、产权变更等复杂情况。为了确保“一户不错、一表不漏”,他带领团队开发了“数据比对小程序”,将户籍、房产、用电数据三方联动,硬是在一个月内完成了原本需要3个月的工作量。当最后一笔补贴打进居民账户时,一位退休教师发来短信:“这笔钱虽不多,但让我们看到了政府的担当。”
最让人动容的,是他对困难群众的“额外照顾”。在帮扶郧阳结对对象时,他发现当地孩子缺过冬衣物,便发起“暖冬行动”,自费购买200件羽绒服寄往山区;遇到社区里的孤寡老人,他定期送去米面油,陪老人聊天解闷。同事们笑他“管得太宽”,他却认真地说:“生态环境执法,既要守护蓝天,也要温暖人心。”
10年间,东城区平房区PM2.5浓度下降42%,清洁能源覆盖率达100%,这些数字的背后,是马元生磨破的鞋底、冻红的双手,是无数个凌晨的走访、无数次耐心的解释。当有人问他为什么这么拼,他指着胸前的党徽说:“老百姓的笑容,就是我最好的军功章。”
(劳动午报记者 边磊)
来源:中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