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师范院校在保持传统师范教育优势的同时,正加速向综合型大学转型。根据校友会 2025 年中国师范类大学排名,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稳居前三,其中北京师范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东北师范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入选国家 “双一流” 建设名单。



值得关注的是,工科实力已成为影响师范院校排名的重要因素:贵州师范大学、黄冈师范学院等校的工程学学科首次进入ESI全球前1%,标志着师范院校在工科领域的科研实力显著提升。



从地域分布看,东部地区师范院校在工科建设上更具优势。例如,华东师范大学与清华大学合作共建集成电路产业学院,聚焦车规芯片、人工智能芯片等前沿领域,形成 “高校 + 科研机构 + 产业园区” 的协同创新模式。

而中西部师范院校则结合区域产业需求,如云南师范大学依托水电资源开设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陕西师范大学围绕丝绸之路经济带布局遥感科学与技术专业,体现出鲜明的地域特色。



一、师范院校增设工科专业的深层动因

1、政策驱动与国家战略响应

教育部明确提出“加大理工农医类专业紧缺人才培养力度”,同时多地严控教育类专业扩招。师范院校积极响应新工科建设号召,例如天津师范大学2018年成立全国师范院校首个人工智能学院,构建“人工智能 + 教育”课程体系,2025年实现全体师范生人工智能通识必修课全覆盖。这种转型不仅是政策导向的结果,更是服务 “数字中国”“双碳目标” 等国家战略的主动作为。、



2、产业升级与人才需求变革

新能源、人工智能等领域的快速发展催生了大量复合型人才需求。以新能源汽车为例,2025 年前四个月我国新能源汽车出口同比增长52.6%,动力电池企业宁德时代、比亚迪等对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人才的需求激增。

师范院校增设相关专业,正是为了填补“工科技术+教育应用”的人才缺口。例如,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机器人工程专业(师范)开设《工业机器人编程与仿真》《教育学》等课程,培养能在智能制造领域从事技术研发与职业教育的双料人才。



3、学科交叉与学校发展战略

师范院校通过工科专业建设推动学科交叉融合,提升综合竞争力。北京师范大学将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与教育学结合,开发 “生态教育” 课程模块;华中师范大学与华为合作开设《人工智能》《云计算》等21门课程,建立 “课程 - 实践 - 竞赛” 三位一体培养模式,学生在华为ICT大赛中多次斩获全球特等奖。这种“工科+教育”的复合培养模式,既保留了师范院校的特色,又增强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二、近三年来,全国师范院校新增较多的工科专业出炉

人工智能专业,增加了21个,排名第一位。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增加了8个,排名第二位。材料科学与工程、机器人工程专业、网络空间安全专业、智能建造专业,均增加了6个,排名并列第三位。

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仪器营养与健康、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遥感科学与技术、智能制造工程专业,均增加了5个,排名并列第七位。储能科学与工程、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均增加了4个,排名并列第十二位。

光电信息材料与器件、软件工程、生物制药、通信工程、微电子科学与工程、新能源汽车工程、智能车辆工程、智能感知工程专业,均增加了3个,排名并列第十四位。



三、新增工科专业的就业前景分析

1、人工智能:技术红利与教育应用双轮驱动

人工智能专业毕业生可在科技企业从事算法开发(如华为、腾讯),或在教育领域从事智能教学系统设计(如科大讯飞智慧教育事业部)。

天津师范大学 “人工智能(师范)” 专业毕业生起薪普遍超过 1.2 万元 / 月,部分进入头部企业的学生年薪可达 25 万元。随着教育数字化转型加速,具备教育场景 AI 应用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将成为稀缺资源。



2、新能源材料与器件:碳中和目标下的黄金赛道

该专业毕业生主要流向动力电池企业(如宁德时代、比亚迪)、光伏企业(如隆基绿能)及科研院所。一线城市本科毕业生起薪约 8000-15000 元 / 月,硕士研发岗年薪可达 20 万元以上。值得关注的是,钠离子电池、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等新技术方向的人才缺口正在扩大,掌握材料表征、电化学测试等技能的毕业生更具竞争力。



3、智能建造:建筑业数字化转型的核心引擎

智能建造专业毕业生可在建筑科技公司(如广联达)、装配式建筑企业(如远大住工)从事 BIM 建模、智能施工管理等工作。阳光学院智能建造专业与企业合作开发《智能工程机械与机器人》《物联网与系统控制》等课程,学生未毕业即可参与智慧工地项目实战,就业率连续三年超过 95%。随着 “新城建” 政策推进,该领域人才需求预计将以每年 20% 的速度增长。

4、网络空间安全:国家安全与数字经济的双重保障

毕业生可在政府网信部门、金融机构(如中国人民银行)及互联网企业(如奇安信)从事网络安全防护、数据隐私保护等工作。湖南第一师范学院网络空间安全专业开设《Web 应用安全》《入侵检测与网络防护》等课程,学生在 “护网行动” 等实战中表现突出,部分毕业生入职国家信息安全测评中心,起薪超过 1.5 万元 / 月。



四、2025 年高考报考策略与建议

1、分数段选择与院校推荐高分段(650 分以上)

优先报考 “双一流” 师范院校的工科专业,如北京师范大学人工智能学院、华东师范大学集成电路产业学院。这些院校科研资源丰富,与华为、中芯国际等企业有深度合作,保研率超过 30%。

中分段(550-650 分):可关注区域重点师范院校,如华南师范大学(人工智能)、浙江师范大学(新能源材料与器件)。这些学校工科专业与地方产业结合紧密,如浙江师范大学与吉利汽车合作开设新能源汽车工程定向班,毕业生签约率达 90%。

低分段(500-550 分):推荐报考应用型师范院校,如汉江师范学院(人工智能)、阳光学院(智能建造)。这些学校注重实践教学,汉江师范学院与本地企业共建 AI 实验室,学生可参与智慧教育项目开发,积累实战经验。



2、选科与专业适配

2025 年多地实行 “3+1+2” 高考模式,工科专业普遍要求首选物理。例如,人工智能专业需选考物理 + 化学,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需选考物理 + 化学 / 生物。考生应根据目标专业的选科要求提前规划,同时关注师范院校的特色课程,如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机器人工程专业(师范)要求学生掌握教育学、心理学基础知识,适合对职业教育感兴趣的考生。



3、地域与产业协同

优先选择与区域产业集群匹配的专业。例如,长三角地区考生可报考华东师范大学集成电路专业,对接上海 “苏河芯湾” 产业带;珠三角考生可关注华南师范大学新能源汽车工程专业,依托比亚迪、小鹏等企业资源。中西部考生可考虑本地师范院校的特色专业,如云南师范大学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服务西南地区水电储能产业。



4、校企合作与实践机会

重点关注与企业共建产业学院的院校。例如,华中师范大学与华为共建 “智能基座” 产教融合基地,学生可参与华为昇腾 AI 项目开发,表现优异者可获企业实习直通资格;东北师范大学与一汽合作成立红旗学院,实行 “订单式” 培养,毕业生直接进入一汽研发部门,起薪超过 1.2 万元 / 月。



师范院校的工科专业建设,既是国家战略的必然要求,也是学校转型发展的主动选择。对于 2025 年高考考生而言,选择师范院校的工科专业,不仅能获得扎实的技术教育,更能依托师范院校的教育资源,成为 “工科技术 + 教育应用” 的复合型人才。

在报考时,需结合自身兴趣、分数段、地域产业特点综合考量,优先选择与头部企业合作、课程体系完善的院校,为未来职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随着新工科建设的深入推进,师范院校必将在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领域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