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赖志凯 通讯员 任肖琳
“新闻照片要‘会说话’,既要抓住瞬间的张力,也要讲清背后的故事。”在中铁六局电务公司宣传干部、通讯员培训班的现场,老师举起相机,对准台下凝神记录的学员,“咔嚓”一声定格了光影交错的专注神情。这一幕,恰是这场“充电”培训的生动缩影。
5月17日至19日,中铁六局电务公司举办了宣传干部、通讯员培训班,来自基层项目部的40余名宣传骨干齐聚一堂,围绕新闻写作、舆情应对、摄影摄像、文化素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等主题展开“沉浸式”学习。
“写人物稿不能‘贴标签’,要像剥洋葱一样层层深入。”在新闻宣传课上,老师以一篇工地技术员的报道为例,逐句拆解细节描写:“‘他蹲在电缆沟旁,手套上沾满油泥,却用指节小心翼翼擦拭着接口’——这样的画面比‘他认真工作’更有说服力。”台下,京津冀区域项目部的通讯员马潇然飞快地记录,笔尖在纸上沙沙作响,“原来好故事藏在‘蹲下’和‘擦拭’的细微处。”
舆情管理培训课上火药味十足。“突发施工纠纷,现场有群众拍摄视频,如何应对?”老师抛出尖锐问题,信息化分公司宣传干部李健春抢先举手:“告知群众相关情况正在调查中,请以官方通报为准。”第一区域项目部的郭家乐又进行补充:“还要注意回应态度,避免情绪化。”课堂上,学员们一人接一句,现场模拟了一场“危机公关”。
“摄影摄像不是简单的‘按下快门’,而是要有策划、有思考。”老师从基础理论讲起,深入浅出地解析了新闻摄影摄像的技巧。“比如拍摄施工现场,如果只是远远地拍一台轨道车,那只是‘记录’;但如果能抓取轨道车司机专注的眼神、汗珠滴落的瞬间,或者机械与人的互动,那就是‘讲故事’。”他一边说,一边展示了一组对比照片,学员纷纷点头,有人低声讨论:“原来差的就是这个‘故事感’!”课堂上,老师还针对常见的会议、活动、施工场景等,详细讲解了不同场景的拍摄技巧。
很快,培训接近了尾声,在结业仪式上,公司领导总结道:“宣传工作者既要当‘笔杆子’,也要做‘多面手’,把一线故事讲得有声有色!”这场培训没有“结业证书”,但每个人带回的,是镜头里更敏锐的眼睛、笔尖下更鲜活的文字,以及那句回荡在耳边的话:“好宣传,永远在路上。”
来源:工人日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