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陆弃
2025年5月18日,俄罗斯扣押一艘刚离开爱沙尼亚港口的希腊油轮《绿色赞颂号》(Green Admire),事件迅速引发波罗的海三国与欧盟的强烈反应,再度将俄欧间关于海上航行权、能源运输与地缘对抗的矛盾推向前台。表面看,这不过是一起普通的“船舶临检”,但在当前俄欧关系高度对峙的背景下,此举不仅被解读为俄方“测试西方底线”的信号,更可能成为未来区域性冲突的触发点。
事件发生在波罗的海东岸。根据爱沙尼亚外交部通报,该船籍希腊、悬挂利比里亚国旗,原计划按照俄爱芬三方早年所签的航行协议,由爱沙尼亚锡拉梅港出发,短暂穿越俄罗斯领海后驶向芬兰方向。该路线属事前备案、属多边共识,长期用于能源运输。却不料在进入俄方水域不久后,俄罗斯海岸警卫队出动武装快艇将其截停,并以“海上监管安全”名义,强行押往俄境内港口。
扣押理由至今语焉不详。俄方仅在简短通报中提及“技术检查”,并未披露任何关于船只涉嫌违法或违规的实质性证据。更令人玩味的是,该油轮由希腊公司运营,悬挂“便利旗”利比里亚国旗,却在爱沙尼亚港装载货物,驶往芬兰市场,这一交叉身份,本身就暴露出欧盟内部能源依赖的复杂结构,也给俄罗斯制造摩擦提供了操作空间。可以说,这艘“无国籍感”的油轮成为俄方精准挑衅的理想靶点。
今年以来,俄军与北约在波罗的海频繁演训对峙,苏瓦尔基走廊成为高风险区域。与此同时,欧盟加大对俄罗斯能源企业的制裁力度,全面排除俄油进入欧洲港口。在这种背景下,俄方采取更具“象征意味”的反制行动已成必然,而对第三国船只下手,既避免直接对北约成员动武,又能产生震慑效果。简单而言,这是俄罗斯在“不对称报复”中的典型一招。
而爱沙尼亚的应对同样迅速。就在油轮被扣后不到24小时,爱沙尼亚政府发布新一轮海事通告,全面调整境内港口的出航航线,明确“禁止使用需穿越俄罗斯领海的传统航线”,将本国港口出海通道转向更远的国际公海。虽然这样做将明显增加能源运输成本,延长航行时间,但爱沙尼亚当局宁愿承担经济代价,也不愿再遭受俄方“海上羞辱”。这反映出波罗的海国家对俄罗斯海权政策的高度警惕与深切不信任。
与此同时,欧盟层面反应较为克制。欧盟外交事务发言人仅表示“密切关注事件进展”,并“呼吁俄方尊重国际航行自由原则”。这一低调立场并非软弱,而是出于对当前地缘局势升级的担忧。北约内部对如何应对俄罗斯行动并不一致,尤其在法国、德国对俄态度趋于谨慎的大气候下,欧盟不愿因一艘民用船只被扣而激化冲突。
但从另一面看,欧盟的沉默也会进一步刺激俄罗斯试探边界。当“安全检查”成为拦截工具,当“航行自由”不再受国际机制保障,区域力量对比将逐步向强权一方倾斜。俄罗斯在黑海已成功利用“准封锁”战术打击乌克兰经济,在波罗的海复制这一模式,正是其“混合战争”战略的一部分,法律上不宣战,实际中行封锁之实,令对手疲于应对,国际社会却难以找到反制依据。
从宏观来看,这起事件本质上是俄欧在海洋领域博弈的最新表现。自2014年克里米亚危机以来,俄罗斯在多个边界领域推进“法理模糊”战略,试图用现实操作颠覆国际秩序。而波罗的海作为欧盟与俄罗斯地缘接触的前沿,早已成为灰色地带战术的实验场。此次油轮事件不仅是一次信号释放,更可能成为未来更大规模冲突的预演。
更不容忽视的是,“绿色赞颂号”事件对全球能源运输体系所带来的间接震荡。在当前红海紧张、霍尔木兹风高浪急的情况下,波罗的海航线被视为欧洲北部能源命脉之一。若俄罗斯开始有选择地“卡船”、制造不确定性,将迫使多国调整物流路径,增加战略储备、提高运价预期,从而加剧全球油价波动,最终由全球消费者买单。
总之,俄罗斯扣押希腊油轮,并非一时之气,而是经过计算的战略操作。它打击了爱沙尼亚港口的运输功能,传递了对欧盟制裁政策的反制信号,强化了自身在波罗的海的威慑力。而欧洲的低调与克制,虽可理解,但也难以从根本上遏制俄方“切香肠式”的区域扩张。
此事件虽未酿成军事冲突,但却为地区埋下不稳定种子。未来波罗的海将面临更高频次的擦枪走火、航行中断与外交抗议。在这种局势下,欧盟若不能建立一套更具威慑力的统一海上规则与应急响应机制,恐怕还将被动应对更多“意外事件”。
在权力海域之中,航线不只是坐标,油轮也不仅是运输工具,而是一场场博弈中的棋子。绿油轮未绿世界,它所引发的风暴,只是更大暗流的前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