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胃痿之为病,但得呕则思水,水入则吐。夫津液不足者,虽滋阴却未必能入胃,欲养津液者,当用此味,甘润生津,能补能和。"——张仲景《金匮要略》
东汉末年,医圣张仲景在洛阳行医。他发现许多患者津液亏虚、口干舌燥,大夫们习惯用苦寒滋阴之品如石斛、麦冬治疗,却往往使病情反复,难以根治。
一日,张仲景为一位官宦之女诊治,小姐面色枯黄,唇干舌裂,喉燥不已,却又脘腹胀满。围观的学徒不解,问道:"老师,津液亏虚之症,为何不用常规滋阴药物?"
张仲景摇头道:"津液亏虚者,非滋阴那么简单。关键在于何以生津,何以入胃。诸君常用之品,不但难补津液,反伤脾胃。我有一味寻常食材,性平味甘,每发挥奇效。"
学徒们纷纷不解,一味平常之物,如何能胜过名贵药材?
它究竟是什么?又为何能生津不伤正?
建安十二年,洛阳城内一处精致的宅院中,医圣张仲景正在为郑尚书府中的小姐诊脉。
郑小姐面黄肌瘦,嘴唇干裂,进门便道:"张先生,我这病已经缠身三载,求医无数却毫无起色。"
张仲景仔细诊察后,发现她舌质红绛少津,脉象细数,手心发热,明显是阴虚津亏之象。然而更值得注意的是,她腹部胀满,按之不适,舌苔薄白略腻,这又是脾胃运化不利的表现。
"小姐近年来服用过哪些药物?"张仲景问道。
郑小姐拿出一张长长的药方:"各家名医都说我阴虚津亏,大多用石斛、麦冬、生地、元参等滋阴生津之品。服药时稍有缓解,停药后病情又复如初,而且近来还添了脘腹胀闷之苦。"
张仲景看过药方,微微摇头。侍立一旁的弟子杨青山忍不住问道:"老师,郑小姐的诊断应该没错啊,这些都是治疗阴虚津亏的常用良药。"
张仲景叹道:"诊断虽对,治法有误。《内经》云:'阴虚生内热',故世人多用苦寒滋阴之品。殊不知,药性太过苦寒,虽能暂时降火,却伤及脾胃,而脾胃乃生津之源,伤之则津液更难生成。"
此时,一位年约五十的医者从外面走来,向张仲景行礼:"在下洛阳医署何道全,久仰张先生大名,今日特来请教。"
张仲景还礼道:"何先生客气了。"
何道全看了看郑小姐,说:"我看这位小姐面色,确是阴虚津亏之象。不知先生准备如何用药?"
张仲景道:"天地万物,皆有其性。阴虚之人体质偏热,但并非所有热症都需寒凉之品压制。津液亏虚者,应当以生为本,而非一味抑制。郑小姐服用滋阴药物日久,脾胃已伤,治疗当从脾胃入手。"
郑小姐疑惑地问:"张先生的意思是,我的阴虚津亏是因为脾胃有问题?"
张仲景点头:"脾胃为后天之本,水谷精微皆赖其运化,津液生成亦源于此。你长期服用苦寒之品,虽能暂时清热,却损伤脾胃,形成恶性循环。"
杨青山恍然大悟:"老师是说,脾胃伤了,即使有再多滋阴药物,也难以被吸收转化为津液?"
"正是此理。"张仲景欣慰地看了徒弟一眼。
何道全若有所思:"张先生此言甚有道理。但脾胃已伤,津液又亏,该如何兼顾?是先治脾胃,还是先补津液?"
张仲景微微一笑:"医道贵在平衡。我有一味寻常之物,味甘性平,既能滋养津液,又不伤脾胃,反能健脾和中,正适合郑小姐的情况。"
"一味就能兼顾这么多?"在场众人都露出惊讶之色。
张仲景从随身携带的药囊中取出一个小陶罐,打开后,里面是一块晶莹剔透、略带黄色的物质。
"此物出自《神农本草经》,味甘性平,入脾胃经,能养阴生津,健脾和胃。我数十年行医,发现它对津液亏虚又伴脾胃不和者尤为适宜。"
张仲景命人取来温水,将那物质调开。片刻后,水变得略微浑浊,散发出淡淡的香气。
郑小姐接过碗,小心翼翼地喝了一口,眼睛顿时一亮:"这味道竟然如此温和甘美,不像药物那般苦涩。喝下去,喉咙立刻感觉滋润许多。"
何道全好奇地问:"张先生,此物看似寻常,为何能有如此奇效?"
张仲景解释道:"此物之妙,在于它不同于一般滋阴药材的苦寒之性,而是甘润平和,能养能补,不伤正气。我观察多年,发现阴虚津亏者多因内热消灼津液,但内热又多因阴液不足而生。若只知滋阴而不知养脾胃,则治标不治本。"
他进一步说道:"津液生成,需水谷精微转化,而脾胃主运化。此物甘润和中,既能直接补充津液,又能健脾助运,使水谷精微源源不断转化为津液,标本兼治。"
张仲景将这物质与少量辅助药物调配成方,连服一月,嘱咐郑小姐勿食辛辣油腻,作息要有规律。
一个月后,洛阳城内举办祭祀活动,张仲景受邀参加。
祭祀结束后,一位容光焕发的姑娘前来拜谢。张仲景仔细一看,竟是郑小姐,但与一个月前判若两人。
"郑小姐气色好多了!"张仲景欣慰地说。
郑小姐欢喜道:"多亏先生的神奇良方!服用半月,口不再干,夜能安眠,连面色也红润起来。父亲说,要厚礼相谢。"
郑尚书也走了过来,身边跟着何道全和几位洛阳名医。
"张神医医术精湛!"郑尚书激动地说,"小女的病困扰多年,诸位名医束手无策,先生一味平常之物就治好了,实在神奇!"
何道全也感慨道:"我等惯用石斛、生地等苦寒之品滋阴,不但效果有限,反伤脾胃。张先生的方子却能标本兼治,我等佩服。只是这一味神奇之物究竟是何物?能否请张先生指点?"
众医家纷纷表示好奇。
张仲景看着大家期待的目光,正要开口,忽听外面传来急促的脚步声。
杨青山匆匆跑来:"老师,不好了!刚接到消息,太守府中小公子突发高热不退,六脉无力,情况危急!"
张仲景神色一凛:"看来是温病入营,危在旦夕,我必须立刻前往。"
众人见事态紧急,不敢多留。何道全和其他医者仍不舍地追问:"张先生,您用的那一味生津妙品到底是什么?为何能如此神奇?"
张仲景迈步向外走去,走到门口时回过头来:"此物益脾胃而生津液,补阴而不伤阳,寻常可得却功效非凡。它之所以能胜过众多名贵滋阴之品,是因为..."
张仲景刚要说出答案,外面又传来催促声:"张先生,太守府的人已在门外等候,情况万分紧急!"
张仲景快步走到药囊前,取出那个小陶罐和几包药材,交给杨青山:"带上这些,我们即刻出发。"
对着满屋疑惑的眼神,张仲景最后说道:"此物生津不伤正的奥秘,在于它能直补津源,助脾生化,最重要的是它..."
话音未落,张仲景匆匆离去,留下众医者和郑家父女面面相觑。
那一味能兼顾滋阴生津又不伤脾胃的平凡之物究竟是什么?它为何能胜过众多名贵滋阴药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