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哗啦啦!”一连串的脆响之中,昨天傍晚6点半左右,安徽滁州的凤阳鼓楼楼顶瓦片大面积滑落。昨晚和今天,当地文旅局连发两份情况通报说,鼓楼楼宇顶部东侧瓦片部分脱落,没有人员伤亡,主体建筑结构没有受损。
现场目击者拍摄的视频显示,凤阳鼓楼顶部最上一层边缘的瓦片缓慢滑落,随后大片屋瓦伴随大量烟尘,发生“瀑布式”掉落。一位目击者描述,他先听到瓦片接连掉落的清脆声响,出门查看时,现场群众已注意到险情,迅速疏散避险。
凤阳县政府办工作人员回应说,瓦片滑落可能由建筑老化的原因导致,鼓楼前就是一个广场,没有人员伤亡,有专人在现场善后处理。当地已经成立调查组,责令项目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赶赴现场,并邀请相关专家调查核实。现场安全防护隔离设施已安装完成,其他有关工作有序推进中。
公开信息显示,凤阳县的明中都鼓楼楼宇去年刚刚完成维修,竣工刚刚一年多就发生了瓦片脱落。为此,有网民质疑施工质量和验收流程。事实上,这座始建于明代的著名建筑,经历的重建和修缮也为数不少。
凤阳鼓楼正式名称叫明中都鼓楼,又有一个“中都谯楼”的别称,始建于明洪武八年,也就是1375年,坐落在凤阳县城中央,主要由楼宇和台基上下两部分组成,1635年和1853年两度毁于兵火,都仅存基座,经历过1639年的重建和1755年、1770年两次修缮。
鼓楼现存台基为明代遗存,是中国最大的鼓楼台基,1989年被列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在的楼宇部分是1995年重建的,目前已在鼓楼四周形成仿古商业旅游区。
2017年以来,鼓楼楼宇零星出现屋顶瓦片脱落、檐板损毁的情况。2023年2月,因损毁情况加重、存在安全隐患,当地决定启动鼓楼楼宇维修。
2023年9月至去年6月,鼓楼实施封闭提升改造,合同金额341万多元,结算金额290万多元,由黄山市徽州中亚建筑安装古典园林有限公司承建。主要修缮内容包括屋面瓦片更换、木质结构加固等。
1995年重建的仿古建筑,维修结束仅仅一年的时间就发生这样大规模的瓦片掉落事件,可能是什么原因引起的?究竟是材料问题还是建筑结构的原因?上海防灾救灾研究所副所长韩新认为,可能有三个方面的主要原因。一是材料的缺陷,也就是说所选用的瓦片质量不达标,没法满足强度的要求。二是施工的工艺问题,也就是说这些仿古瓦片,按照传统瓦片的施工要求,是要压茬搭接的。但如果在屋面铺设时不规范、搭接不足或者是砂浆的粘接不牢,也会导致瓦片松动掉落。第三,结构设计是不是存在一些缺陷?比如说抗风抗震设计不足,仿古建筑的屋顶坡度、重量分布应该要符合当地的气候条件的要求。如果没有考虑极端天气的影响,有强风或者有震动就会导致瓦片的滑移,包括一些热胀冷缩的余量可能也没有考虑充分。
从这个视频来看,大规模的瓦片掉落,可能就是由于天气影响。这个影响当然不是一天两天的,可能是累计的影响导致瓦片松动,继而产生大规模的连锁式掉落。
此外,一些基层的塌陷,也就是不均匀的沉降,也会导致瓦片成片脱落。另外,一些固定件,例如金属钉子,如果没有经过防锈处理,也会失去应有的锚固能力。大规模整片掉落的话,施工质量或者设计质量应该还是存在一些缺陷的。
一座古建是一座城历史的沉淀,每一块砖,每一片瓦,都聆听过历史的“低语”。对于出现险情的古建筑,要不要修?是“修旧如旧”还是“修旧如新”?
《文物保护法》就规定,修缮、保养、迁移不可移动文物,必须遵守不改变原状和最小干预的原则,确保文物的真实性和完整性。针对不可移动文物安全事故时有发生等问题,从监督检查、消防安全等方面,提出加强文物安全管理。
值得指出的是,古建筑修缮,是专业性极强的一个问题。根据安徽发布的技术指南,保护修缮坚持“三不”原则:一不过度修缮,二不拆真建假,三不以次充好。应保持外观特征的风格、色彩、体量,优先采用传统材料。
古建筑也有拆除重修的案例。去年,山西省霍州市一座明代鼓楼的拆除,就引发了广泛关注。当地文旅局回应说,因为鼓楼有倒塌的风险,所以拆除楼体、保存相关构件,后续会再复原。
近年来,仿古建筑成了建设旅游景点的热门选择。在城市更新改造的过程中,如何做好新旧结合?在原有古建筑上进行施工改造时,需要注意哪些问题?上海防灾救灾研究所副所长韩新指出,对于城市更新改造、老旧建筑的加固维护,首先就要尊重、衔接原有建筑物的结构形式、原有材料和施工工艺。现代的材料不一定能完全和几百年前的结构形式相衔接,这是最大的问题。城市更新交互改造是科学,不是说新材料新工艺,就一定比原来做得更好,这是一个新老兼容性的问题。不管更新改造,还是加固维修,都要尊重老工艺。而历史建筑又分为几个层级,像优秀历史保护建筑、历史保护建筑等等,每种不同的建筑,修缮都有不同的等级要求,或者是相应的方法。老建筑应该怎样修缮维护和安全管理,一定要全面分析,做好风险评估。
看看新闻记者: 严相莉 翟静 陈昱卉
编辑: 陈昱卉 翟静
责编: 严相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