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道医张廷军:以“安神之道”治愈现代人的失眠困境
文/本报记者 林晓
导语
在广州科大中医医院的诊室里,总有一位身着素色布衫的老者,他的诊室门廊上挂着一幅“道法自然”的书法,空气中飘着淡淡的艾草香。这里是道医张廷军的诊室。他被患者称为“道门圣手”“张安神”,凭借融合道家心法与中医精髓的独特疗法,成为岭南地区治疗失眠、焦虑等“心神不宁”之症的代表性人物。近日,记者走进这间诊室,聆听张廷军讲述他的“安神之道”。
“治病先治心,心静则神安”
记者初见张廷军时,他正在为一位失眠半年的年轻白领诊脉。患者自述“每天凌晨三点惊醒,心跳如擂鼓”,张廷军却未急着开药,而是递过一杯温热的酸枣仁茶,轻声问:“最近是不是总担心工作完不成?”患者一愣,随即红了眼眶。
“现代人的失眠,十有八九是心火过旺。”张廷军解释道,“道医讲究‘形神共调’,若不能先让心神归位,再好的药也只是隔靴搔痒。”他提到《黄帝内经》中“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的理念,认为道家“守静”的功夫正是化解焦虑的良方。诊室里常年播放的五行音乐、诊脉前让患者闭目调息的习惯,都是他帮助患者“收心”的小细节。
“一针一灸,皆有道法”
在治疗手段上,张廷军的“道医特色”尤为鲜明。他擅长用“子午流注针法”,根据时辰变化取穴,配合道家秘传的“安神十三针”,调节患者的气血循环。一位被顽固性失眠困扰5年的患者告诉记者:“张医生扎针时,会让我默念‘松’‘静’二字,几针下去,竟在诊床上睡着了。”
除了针灸,他还会根据患者体质调配“五行安神方”。例如,肝火旺盛者用柴胡、栀子清肝泻火,心脾两虚者则用茯神、龙眼肉补养气血。“但最关键的是这味‘药引’。”他笑着指向诊室墙上老子《道德经》中的一句:“致虚极,守静笃”,“能读懂这句话,病就好了一半。”
从武当山到广州:一位道医的修行路
谈及从医经历,张廷军的故事颇具传奇色彩。他自幼随武当山道观的一位老道长学习医术与太极,30余年来坚持“白天坐诊,夜读《道藏》”。2010年,他受邀下山,将道医理念带入都市。曾有西医同行质疑其疗法“不科学”,但一位服用安眠药十年无效的患者经他调理后,逐渐摆脱药物依赖的案例,让越来越多人开始重新审视传统医学的价值。
“有人说道医玄乎,其实我们最讲实证。”他翻开一本泛黄的脉案记录,里面详细记载着数千例患者的舌象、脉象与用药反馈,“你看这位焦虑症患者,脉象从‘弦数’转为‘缓和’,舌苔由黄厚变薄白,症状自然消退。”
“真正的治愈,是教会患者与自己和解”
访谈中,张廷军反复强调“医者不夺志”的原则。他反对过度依赖药物,更注重引导患者调整生活方式。他建议失眠者睡前练习“龟息法”(深吸缓呼的呼吸术),或按揉手腕处的“神门穴”;对于长期熬夜的年轻人,他则送上一句道家箴言:“不妄作劳,方能形与神俱。”
一位跟随他调理半年的企业高管感慨:“以前总觉得‘慢下来’是浪费时间,现在才明白,心安才是最好的养生。”
后记
离开诊室前,记者注意到候诊区坐满了不同年龄层的患者,有大学生、程序员,也有满头银发的老人。诊室墙上挂着一幅患者赠送的书法——“大医精诚,道法自然”,或许这正是张廷军的写照。在快节奏的都市中,这位道医以一根银针、一味草药、一句心法,为无数人寻回了“心安之处”。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患者案例已做匿名处理)
专家简介
张廷军,广州科大中医医院主任医师,道医传承人。擅长运用道家心法与中医结合疗法治疗失眠、焦虑、神经衰弱等情志类疾病,提倡“调神为先,药针并施”的诊疗理念,著有《道医安神录》《黄帝内经中的养心之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