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环球网

【环球网记者 王思翔】5月19日,“大国工程看新疆”主题采访团一行在风沙戈壁中前行,来到国家管网集团西部管道公司新疆输油气分公司烟墩作业区(以下简称“烟墩作业区”),探访“西气东输”、“疆油东送”出疆的“东大门”。


(烟墩作业区航拍)

烟墩作业区主任陈眉生正站在中控室屏幕前,注视着实时跳动的输气数据——这条“东大门”能源通道的每一次“呼吸”,都关联着全国5亿人的用气冷暖。

据悉,国家管网集团西部管道公司运营着新疆境内23条油气管道,管道总里程达8628公里,高效输送着中亚进口的原油、天然气,以及新疆本地油田和炼厂的资源。烟墩作业区位于哈密市以东80公里处,它负责着哈密市以东至新甘交界的891公里油气管道日常管理,管辖“三站两场”,是西部管道公司重点打造的国产化装备“试验田”。

“在西气东输的大背景下,保障能源安全是核心任务。”陈眉生说。国家管网集团西部管道公司通过持续优化工艺改造和管网联通,实现了管网多管互联互通、多点互保互助,在冬季供气应急工况下,管网输送出疆能力从1.2亿立方米/天提升至1.45亿立方米/天,为国家能源供应安全筑牢屏障。


(陈眉生正在介绍烟墩作业区的基本情况)

在烟墩作业区压气站工艺区,压缩机的轰鸣声如同工业交响乐。谈及压缩机组运维,陈眉生表示,作为天然气管网“心脏”,压缩机组的安全稳定运行至关重要。公司构建了高标准运维体系并推动自主创新,目前83台压缩机组总累计运行达360万小时,平均无故障运行时间超14000小时。值得一提的是,烟墩作业区通过持续升级优化改造,国产燃驱压缩机组润滑油使用量从最初的200升/天降到⽬前的3.5升/天,大幅提升运行效率的同时也降低了运行成本,每台机组每年可节约润滑油费用66万元。

烟墩作业区作为油气装备国产化“试验田”,承担着多项关键设备国产化工业性试验任务,助力打破国外技术垄断。

在这里,管理运行着国内首批30兆瓦级燃气轮机驱动压缩机组。“截至2025年4月30日,三台国产燃驱机组累计运行时间突破11万小时,创下国内CGT-25D国产燃驱压缩机组总运行时间最长新纪录,无故障运行时间大幅提升,超过部分进口机型水平,其运维经验还推广到了其他领域。”烟墩作业区副主任李朝伟说。


(三台国产燃驱机组平稳有序地运行着)

亚洲首座、世界第三座高钢级大口径天然气管道全尺寸爆破试验场也坐落于此,该试验场可通过模拟真实输气管道运行条件,采用天然气等不同气质开展高压输气管道全尺寸断裂行为研究。依托试验平台,已在我国首次开展了不同规格管道的全尺寸气体爆破试验和低温止裂试验,准确验证了高钢级大口径天然气管道止裂韧性指标,为中俄东线1422mm 管道建设方案提供了科学依据,研究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此外,西部管道公司自主设计搭建的输氢管道试验平台也在烟墩作业区,依托该平台开展的氢气管道适应性试验、非金属纯氢管道爆破试验等为我国未来大规模、低成本的远距离纯氢管道输送提供了技术支撑。

随着“双碳”目标的提出,西部管道公司以其为引擎,积极开展节能减排降碳技术攻关。在烟墩作业区,记者看到了诸多绿色转型的成果。

烟墩作业区实施天然气放空回收,实现了甲烷“零”排放。陈眉生向记者们介绍:“过去检修时放空的天然气全部都浪费了,现在通过移动式放空回收装置,2024年公司成功回收拟放空天然气165万立方米,取得了行业内首个动火作业碳中和证书。”动能余热“再利用”也成效显著——烟墩作业区等4座压气站场余热发电项目年均发电量3.6亿度,累计发电量23亿度。

在烟墩作业区的园区内,科技的力量随处可见:无人机和智能管道巡检机器人正有条不紊地对园区和沿线管道进行巡视。


(智能管道巡检机器人正在进行作业区巡检)

据烟墩作业区工作人员李富强介绍,目前有1台智能管道巡检机器人试运行,8架智能管道巡检无人机正式投入运行。借助传感技术,工作人员可24小时后台监测管道运行情况。以往人工开车沿线巡检需8小时才能完成的工作,无人机仅需3小时,不仅节省了人力成本,而且精确度更高,还能轻松应对极端天气,为能源动脉的安全运行提供了更高效、更可靠的保障。

从压缩机的轰鸣到无人机的自动巡线,从国产化装备的突破到绿色技术的实践,烟墩作业区用坚守与创新,在戈壁深处构筑起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坚固屏障,打造平安管道、绿色管道、发展管道和友谊管道。作为“西气东输”“疆油东送”的出疆枢纽,烟墩作业区正以高效运维、技术攻坚和低碳转型,持续为全国能源供应输送稳定动力,默默书写着新时代国家管网人的责任与担当。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