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日报中央厨房-民生无小事工作室】
开栏的话
习近平总书记在寄语青年时深刻指出:“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行动是青年最有效的磨砺。”
青春如朝日,奋斗正当时。新时代中国青年以热血浇灌理想,以担当扛起使命,用实干诠释“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铮铮誓言。
从本期开始,《民生周刊》推出“青年奋斗者”人物报道栏目,聚焦不同领域不同岗位勇毅前行的青春身影,讲述他们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怎样在实干中拔节生长,以智慧和汗水闯难关、破难题、勇担当的故事。
让我们聆听青春故事,感受奋斗力量,见证和记录新时代青年的新气象。
——编者
4月28日,庆祝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中车唐山机车车辆有限公司加工中心操作工、高级技师李子禹获得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这名26岁的青年,当天身着黑色西装、佩戴蓝色领带,与来自全国各地的2420多名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共同获得表彰。
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总书记强调,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是人民的楷模、国家的栋梁,全社会要学习他们的事迹、弘扬他们的精神。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要珍惜荣誉、保持本色,继续努力、再立新功。
李子禹向《民生周刊》记者表示,现场聆听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他备受鼓舞。“能在职业教育发展的春天里健康生长,在中国高铁发展的大潮中绽放青春,我是非常幸运的。成长的背后有努力、有汗水,但更多的是受益于伟大的时代。”
李子禹说,自己将以“大国工匠”为航标,接续奋斗,与身边青年同事们同行,“勇做中国高铁发展大潮中的弄潮儿”。
李子禹在操作工业机器人。
对机械装备技术的热爱与探索
李子禹的主要工作是操控自动化设备,打磨高铁侧墙焊缝,这是高铁车体制造的第一道工序。
打磨精度直接影响车体结构的强度和稳定性。如果打磨误差大,焊缝处可能会存在缺陷,在高铁高速运行时,受到震动和压力作用,容易出现裂缝甚至断裂,危及乘客安全。
李子禹和同事们通过技术创新,打造出高精度“复兴号”动车组侧墙焊缝打磨智能生产线,不但提升了打磨精度和效率,还降低了成本。“我的工作就是确保列车能够安全稳定运行。”身高183厘米、体重170斤的李子禹,高大帅气,皮肤白皙。
回溯成长经历,李子禹说“研究”机械设备,自始至终都是他的志向所在。
李子禹从小就对机械充满好奇,喜欢“捣鼓”。家里的电器,如电风扇、收音机,只要是能拆的,他都会拆了又装,装了又拆。“当时并不懂得机电原理,只是喜欢。”
2014年,中考结束,李子禹的分数能上一所不错的高中,但他作出一个让人意外的决定,选择念中专,进入职业学校。
当时,大多数家长并不希望孩子走进职校,更不愿意让孩子进工厂。但15岁的李子禹告诉父母,自己想学习机械自动化。在制造行业工作了半辈子的父亲,尊重了儿子的选择。
2014年夏天,“我果断放弃上高中的机会,报考了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幸运由此开始。”李子禹说。
在李子禹看来,正是小时候的淘气行为激发了他对机械装备技术的热爱与探索。也是这份热爱,让他把兴趣延伸到工作中,让他面对复杂的高铁设备时充满钻研的动力,遇到技术难题,从不退缩。
“踏实可以定向,勤奋方能有成”
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李子禹选择了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入学后得知,他的中考分数是全班最高的。
刚一入学,他就被学校实训室里的咖啡冲调机器人所吸引,惊叹于它能像人一样取料、搅拌、加糖,有些动作比人做得还要精准。所以,他把工业机器人作为学习方向,加入学院机器人社团,成为社团中年龄最小的成员。
经过学习,他认识到要掌握工业机器人技术不仅要刻苦训练,更要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在老师的指导下,他制定了个人成长规划,将自己的时间排满,成绩也快速提升。
职业教育注重“工学结合”,提升技术是关键。如今,在工作中已经做出成绩的李子禹认为,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对职业发展可以产生关键性影响。
对于当下职业院校的课程设置与产业前沿需求之间存在的衔接不够充分的问题,李子禹认为,在智能化技术方面,应增加人工智能、大数据在制造业应用的课程内容,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前沿技术。可以邀请企业技术专家参与课程设计和教学,使课程更贴合产业实际需求。
“我比较爱较劲,相信只要自己努力钻研,刻苦训练,就没有掌握不了的技术。”在校期间,李子禹是实训室里的常客。一年后,他发现很多工具都听他的话了。指导老师很看好这个刻苦的孩子,还送他一个绰号——“技能小匠”。
2016年,李子禹报名参加学校组织的机器人安装与调试大赛,获得三等奖。虽然成绩不错,但他并不甘心,反复复盘比赛细节,找准弱项,继续苦练。一年后,他再次参加比赛,勇夺一等奖。2018年,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竞赛中,他获得全国一等奖。
如今,经过10多年发展,李子禹的母校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已经升格为本科院校,更名为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大学,在2024年成为全国1500多所高职院校中仅有的28所公办本科层次职业大学之一。
学校相关负责人说,职业院校的办学条件越来越好,学生就业率更高,发展路径越来越通畅。“像李子禹这样的优秀毕业生,充分说明孩子的发展不只高考这座独木桥,职业教育大有可为。”
在李子禹心里,学校从唐山大地震的废墟中崛起,凝聚了“负重奋进 执着创新”的学校精神,一直深深地影响着自己。“踏实可以定向,勤奋方能有成”,也成为他的座右铭。
以“毫米级追求”诠释工匠精神
近年来,高端装备制造业在唐山现代产业体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蓬勃发展的高铁制造产业更是高端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9年5月,李子禹进入中车唐山公司,成为一名操作工。“人生最幸福的事,就是做自己喜欢的事。以技术立身的我进入中车唐山公司,就像鱼入大海,可以在更广阔的空间里畅游。”
高铁制造关乎乘客安全和国家铁路事业发展,这份责任感让他和同事们不敢有丝毫懈怠。每次想到自己的工作能为公众的出行提供安全保障,李子禹就充满动力。
由于设备操作复杂,工厂新人的适应周期较长。但李子禹入职后很快就掌握了操作技巧,这与他喜欢不断较劲儿分不开。
他白天学技术、晚上查资料,手中的小本子里记录着一条条复杂指令和数据,在一周内练习近千次,最终将车体大部件的打磨误差控制到0.2毫米(行业标准)。
他的表现很快被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负责人、全国劳动模范、“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张雪松看中,收他为徒弟,全心传授知识和经验,引导他掌握最前沿的科技。
有了导师悉心指导,李子禹在机器人技能操作方面的能力得到质的提升,先后学成了虚拟仿真和数字孪生等技术,同时撰写论文10篇,成功申报专利4项,并多次获中车唐山公司创新成果奖。工友们也给了他一个新称号——“95后高铁侠”。
由于工作努力、业绩突出,李子禹还是共青团十九大代表、全国技术能手、河北省劳动模范。
中车唐山公司对这位优秀员工的评价是:作为新时代产业工人杰出代表,李子禹以“毫米级追求”诠释工匠精神,用“青春加速度”助推高铁腾飞。从“和谐号”到“复兴号”,从中国制造到服务全球,这位青年工匠正以创新为笔、以车体为卷,在轨道交通强国建设的壮阔征程中,谱写属于中国青年的时代华章。
李子禹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投身制造业,“希望他们有敬业精神,热爱自己的工作,对工作充满热情和责任感。同时,培养创新精神,制造业发展迅速,需要不断创新技术和工艺,才能跟上时代步伐”。
“要注重团队协作,很多项目需要团队共同完成,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能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还要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持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李子禹建议。
原文刊载于2025年第10期、5月12日出版的《民生周刊》杂志
《民生周刊》记者 郭鹏
本文来自【人民日报中央厨房-民生无小事工作室】,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及传播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