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0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召开5月份新闻发布会。
国家发展改革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委新闻发言人李超表示,今年以来,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系统谋划7方面53项政策举措,目前相关政策举措已经陆续出台实施,比如《关于健全社会信用体系的意见》、市场准入壁垒清理整治行动等。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关于全面推行以专项信用报告替代有无违法违规记录证明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这项政策将为企业、群众带来哪些便利?如何保障基层在落地这项便民举措时“动作不变形”、有刚性约束?
李超回答《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上述现场提问时表示,下一步将加快编制专用信用报告、证明事项清单等国家标准规范,推进专用信用报告跨区域互认互用。
新闻发布会现场 每经记者 周逸斐 摄
9月底前全面开展“信用代证”工作
李超在回答《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提问时表示,今年3月份,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健全社会信用体系的意见》,要求大力推行以专项信用报告替代有无违法违规记录的证明,也就是“信用代证”。为贯彻落实《意见》要求,国家发展改革委在深入总结前期工作经验的基础上,会同公安部、国家数据局印发了《关于全面推行以专项信用报告替代有无违法违规记录证明的通知》。
目前,在办理行政审批、招标投标、企业融资、申请优惠政策等方面,企业和群众需到多个行政管理部门开具各类有无违法违规记录的证明,大大影响办事效率。部分省份依托信用信息平台网站,推行“信用代证”服务,实现“一份报告替代一摞证明”和“一网通办”,很受欢迎。
“以广州市为例,在‘信用代证’推行前,仅2019年内申请上市的20家企业就开具无违法违规证明超过6000份,平均每家企业超过300份。为此,广东省探索推行信用报告替代无违法违规证明,企业可以在‘信用广东’网一键打印信用报告,替代相关证明材料,大大提升企业办事便利度和效率,切实为企业减负。”李超说。
下一步,国家发展改革委将从4方面入手,确保这项惠企便民举措推向全国,并切实落地生效,发挥更大作用。
一是加快完善顶层设计。加快编制专用信用报告、证明事项清单等国家标准规范,推进专用信用报告跨区域互认互用,推动各地方拓展应用场景和适用领域,实现“应替尽替”。
二是扎实推进信用数据治理。依托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强化信用数据归集共享、整合应用,加强国家与地方平台的协同联动,提升信用数据归集共享的全面性、及时性、准确性。
三是切实加强组织实施。按《通知》要求,各地方于2025年9月底前全面开展“信用代证”工作,国家发展改革委将定期对实施进度、实施效果开展跟踪评估。
四是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加强典型经验宣传推广,适时发布典型案例,会同各地方面向企业、群众做好宣传解读,确保信用主体充分知晓和享受便利。
制定鼓励外资企业境内再投资政策
记者注意到,在中美经贸摩擦背景下,部分外资企业调整在华布局。
李超表示,受美国滥施关税措施等影响,全球跨境投资的不确定性显著上升,给不少跨国企业的投资决策造成了影响。当前稳定外资信心最需要的就是确定性。国家发展改革委将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以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继续为跨国公司在华投资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首先是修订扩大《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目前已完成对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正在根据社会各界的反馈意见进行修改完善。各方面关心的高端制造业、数字经济等领域,都将在新版鼓励目录中得到充分体现。
其次是制定鼓励外资企业境内再投资政策。外资企业在中国高速发展壮大,再投资已逐渐成为跨国企业扩大生产经营的有效途径。国家发展改革委将研究制定鼓励外资企业境内再投资政策措施,从强化要素保障、优化金融支持、提升再投资便利度、做好再投资项目全流程服务保障等方面支持外资企业开展再投资。
再次是推动标志性重大外资项目加快落地。为更好服务外资企业,国家发展改革委成立了重大外资项目工作专班,累计服务8批66个重大外资项目,完成投资额970亿美元,其中33个项目实现全面或部分投产,取得了良好经济和社会效益。国家发展改革委将继续发挥工作专班作用,在规划、用地、用海、环评、能耗等方面开辟绿色通道,加快推动项目落地实施。
最后是持续开展服务外资企业专项行动。国家发展改革委建立了重点外资企业“一对一”走访工作机制,跟踪企业在华投资经营动态,及时听取意见建议,推动解决实际问题,加强服务保障,支持外资企业依法平等适用各项支持、优惠政策,高标准落实外资企业国民待遇。
“稳定透明可预期的宏观政策环境是企业提升投资经营效益的重要前提。40多年来,中国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一直是外资企业理想、安全、有为的投资目的地。当前个别国家推行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措施,迫使企业‘选边站队’,作出不符合经济规律的选择,这对跨国企业正常经营造成了极大困扰。我们也呼吁有关国家尽快回到多边主义、自由贸易的正确轨道上来,共同为世界经济发展注入确定性。”李超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