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初年,耍猴儿。汉斯·冯·佩克哈默摄


1890年代,北京街头耍猴儿表演,绵羊、小狗一同登场。何德兰摄

暴躁的猴子、狡黠的老鼠、笨拙的狗熊,乃至傻乎乎的蛤蟆、没头脑的蚂蚁……随着主人指挥,都能作揖打滚、卖萌逗趣,这是民国时期老北京街头风景里,少不了的驯兽表演。

耍猴儿、耍耗子、耍狗熊,是最为常见的三种。天桥、东安市场等处是演出相对集中的场所,走街串巷的也为数不少。从业艺人大多来自京郊、直隶(河北)、山东、河南,他们或以此为生,或农闲时进城挣钱贴补家用。

耍猴儿最是百看不厌。艺人们用独轮车推着道具箱,带着猴子、巴儿狗、山(绵)羊等动物,选好空地,敲锣打鼓吸引观众。

演些什么呢?《燕京岁时记》写道:“耍猴儿者,木箱之内藏有羽帽乌纱,猴手自启箱,戴而坐之,俨如官之排衙。耍猴人口唱俚歌,抑扬可听……其余扶犁跑马,均能听人指挥。扶犁者,以犬代牛;跑马者,以羊易马也。”

猴子经过长期培养训练,能够展示后空翻、倒立行走、钻铁圈、猴骑狗、拉车等多种动作。同时,艺人和猴子还得一唱一和,猴子抓一个画着杨六郎的面具戴头上,艺人就唱几句“杨家将”;抓到画着孙悟空的面具戴上,艺人就唱“大闹天宫”。

民俗学家何大齐回忆,耍猴儿的压轴大戏是“猴爬竿”。艺人命令猴子爬到竹竿架子顶上,它装傻充愣不上去,艺人就问:“今天这是怎么个茬儿啊?”猴儿窜到艺人的耳边说悄悄话,艺人装作恍然大悟的样子说:“噢,原来是小猴儿饿了,想吃烧饼,大家帮忙赏俩小钱儿,买个烧饼吃吧!”

于是猴子就把锣翻过来,绕着圈收钱,观众拿出零钱扔在锣里,猴子举前爪致谢,一场表演欢乐地结束。


1930年代,耍猴艺人撂地表演。海达·莫理循摄

耍耗子在今天看来匪夷所思,当时却最令小朋友开心。“我小时候一听到唢呐嘹亮的吹奏声,就知道是耍耗子的来了。”想必很多老北京人都有和何大齐一样的童年记忆。


1930年代,耗子在艺人的指挥下表演节目。海达·莫理循摄


1930年代,被耍耗子表演吸引的孩子们。海达·莫理循摄


1930年代,耍耗子艺人除了沿街撂地,还会被请到家中表演。杜乃扬摄

耍耗子的艺人身背一只木箱,里面装着训练有素的小白鼠、仓鼠、花鼠,也装着梯子、水桶、木鱼、小瓜、木塔等道具。据老画家侯长春所见:“演出时艺人轻敲铜钲或口中发出什么指令,小鼠便作攀缘、登梯、钻穴、提水、钓鱼以及拱爪作揖等各种动作,动作还都各有名堂,如‘状元拜塔’‘李三娘打水’‘刘全进瓜’‘姜太公钓鱼’等,诸般戏态,逗人欢笑……”

艺人把一只耗子托在手里,口中念道:“状元拜塔!”耗子就顺梯而上,钻到木塔里;艺人再喊一声“姜太公钓鱼”,耗子就攀到横梁一端,用前腿抖动预先安好的木鱼;喊一声“李三娘打水”,耗子爬到横梁的另一端,拖拽小水桶……直到艺人喊“戏完讨赏”,观众掷出几个铜板,所有耗子一齐拱前爪,作揖致谢。

狗熊又被叫做“熊瞎子”,常常给人又蠢又笨的印象,但是经过艺人的调教,也能成为憨态可掬的演员。


1900年代,北京街头耍狗熊。 哈罗德·佩克摄


1890年代,狗熊耍大刀。 何德兰摄

在耍狗熊这个领域,清末民初艺人程福先无疑是优秀代表。程福先籍贯直隶吴桥,传承了家族技艺,他驯养的狗熊能表演十几种玩艺儿,人们看了称奇,送其绰号“狗熊程”,并把他列为“天桥八大怪”之一。

程福先养的狗熊最拿手的节目,是舞钢叉。它用两只前掌捧起一杆雪亮的钢叉,先在胸前转动,然后绕脖子转动,动作呆萌可爱又灵巧麻利。

程福先的杂技和魔术节目也很出名,后来就“净练功不耍狗熊了”。说评书的连阔如先生问其故,程家人说:“买个狗熊得几十块大洋,教会它练玩艺儿,没几个月工夫不能用它挣钱。还得花钱喂,处处小心,稍一大意就能‘土’喽(管死了调侃叫土喽)……这个年头买卖平常,弄不起来。”

可见,相比耍猴儿、耍耗子,耍狗熊成本高昂。

老北京民间的驯兽表演,除了以上三种,还有耍蛤蟆、耍蚂蚁、耍金鱼、耍蛇等种种名目,不一而足。清朝末年,天桥一位外号“教书老头”的艺人,就因擅长耍蛤蟆、耍蚂蚁,名列“天桥八大怪”。

老头儿上场子时,在地上铺一块木板,先拿出一个大罐子,嘴里念叨:“到时间了,该上学了!”大罐子里爬出一只大蛤蟆,跳到木板中间。又拿出一个小罐,跳出八只小蛤蟆,面对大蛤蟆依次排成两行蹲下。老头儿又说:“老师该教学生念书了!”大蛤蟆仿佛听懂老头儿的吩咐一样,“呱”地叫了一声,小蛤蟆随着齐声鸣叫。如此这般,蛙鸣此起彼伏。更不可思议的是,他还能指挥无数只黑蚂蚁、黄蚂蚁,按照颜色,排成两队。

随着时代和城市的发展,驯兽表演已经在街头绝迹,消失在历史的斑驳旧影中。

文/张永炳

供图/张永炳

编辑 /孙文晔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