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18岁和30岁之间最大的区别是什么?我非常认可的一个答案就是,买单意识。

简单来说,就是人在18岁甚至22岁之前,都是没有买单意识的。他虽然也生活也消费,但本质上不是自己买单,是谁买单呢?父母,或者社会。

基本上22岁之后,特别是30岁之后,会有买单意识,知道一切所得都是有成本的。

买单意识很重要,有和没有区别很大,基本可以构建出两套完全不同的世界观,现在我刷短视频,看到一些打工人出门拍在跳广场舞的老年人配一句话,说我的社保在跳舞之类的。


这一看就是历经职场毒打的年轻人拥有的觉悟,年龄不说30岁往后,起码25岁往后了。但18岁和18岁以下的年纪,不会考虑这一点。

我十几岁时也不会考虑这一点,脑子里很多抽象概念,特别容易亢奋,我记得地震那年我捐了当时兜里所有的钱,虽然也不多,然后我妈说我没必要捐这么多,我当时还觉得我妈小气。

那会儿我爸还在给人扛包,我妈还推着三轮车给人摊饼然后被城管满世界追着跑,现在我知道了这个常识,我给出去的钱,是他俩一个包一个包扛出来的,或者一个饼一个饼摊出来的。

那会儿还最喜欢对比,就像现在谁发了纽约地铁站很破很烂的图片评论区肯定一大堆人拍我们这边地铁站崭新的样子图片,我估摸着这群人要不未成年,要不确实很优渥。

国内地铁公司基本就没有盈利的,之前靠着卖地盈利的深圳地铁也巨亏几百亿,把之前赚的钱都亏进去了。


为什么深铁会亏这么多呢?因为钱给了万科,又是借钱,又是买万科的债券等等,一直在砸钱。

而其他城市的地铁公司大多都要靠财政补贴,财政补贴的钱从哪里来?很大一部分来自卖地,当这两年地都快卖不出去的时候,补贴给地铁的钱也就少了。

比如佛山地铁开始提前收工了,并且降低照明,估计车厢空调制冷也降低了,都是为了降低成本。


很多引以为傲的东西背后都是有成本的,18岁时只会关注到引以为傲,30岁之后才会关注到成本

当你开始琢磨这些东西的成本逻辑时,恭喜你,你已经步入了需要买单的30岁了,这是成熟的开始。18岁时你觉得高大上的地铁站令你自豪,12年之后的30岁,你看着遥不可及的房价,就应该要学会接受。

世界上没有都赢的事儿,比如价格低,服务号,资源充沛都同时满足,如果有,说明钱是从另外一个渠道来的。

地铁价格低服务好又崭新,钱就是从另外一个渠道补贴来的,就是楼市,考虑到楼市主要是青中年人在买,所以实际上是这帮人在替乘坐地铁的人群买单。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人到中年是最累的阶段,往上,你的社保在跳舞,往下,你的30年债务补贴了地铁医疗教育等等,这是你该买单的时候了

所以年轻人和老年人喜欢看输赢,但中年人很少关注输赢,有这个功夫还不如关注关注下自己的血压血脂尿酸呢,是吧。

很多东西文章不能直接发,欢迎加朋友圈唠嗑:

-END-2025年5月20日-

*全平台账号:挪威TALK(欢迎大家关注)

欢迎点击下方关注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