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所述内容均基于可靠的信息来源,详细资料会在文末进行补充说明。

在中美日内瓦会谈之后,虽然表面上的关税大战暂时停止,但背后的较量却一直在持续。特别是美国再次炒作芬太尼问题,使得两国关系再度紧张。



特朗普直接向中国发出了“两道挑战书”,分别针对芯片领域和海外中资企业。与此同时,“反华先锋”鲁比奥却意外地改变了对中国的称呼。



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英国竟然与美国达成协议,加入了这场中美之间的复杂博弈,并暗中针对中国的供应链体系……

被“武器化”的社会议题

5月13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林剑明确表态:“芬太尼问题是美国自身的问题,责任完全在于美方。”这句话揭示了这一博弈背后的荒诞本质。

根据美国疾控中心的数据统计,2023年因芬太尼过量死亡的人数突破10万大关。然而,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美国国内医疗体系的漏洞以及监管机制的失效。



早在2019年,中国就已经成为全球首个全面管控芬太尼类物质的国家,而美国至今仍未实施永久性的全面管控措施。这种将自身问题转嫁给其他国家的行为,无疑是“自己生病,却逼别人吃药”的典型体现。

特朗普政府选择在此时炒作芬太尼问题,其根本目的是将其作为贸易战中的“政治工具”。3月3日,美国以芬太尼为由宣布对中国输美商品加征10%的关税,这已经是2025年第二次对华进行全面加税。



这种操作手法与2018年贸易战初期如出一辙。当年,美国以“强制技术转让”为借口加征关税,实际上是为了遏制《中国制造2025》计划;如今,芬太尼则成为了限制中国产业链升级的新手段。

尤其是在中美会谈后,双方曾大幅降低关税,暂停贸易战,本应为后续谈判创造良好的开端。但没想到美国再次提出芬太尼问题,阻碍了贸易谈判的顺利推进。



正如上海对外经贸大学教授应品广所指出的那样,这种“借题发挥”的行为暴露了美国治理能力的不足,试图通过关税手段转移国内矛盾。

与此同时,特朗普政府还同步采取了两项强硬措施。5月16日,美国商务部对华为芯片实施了“史上最严限制令”,任何使用华为芯片的企业都将面临制裁。



这种所谓的“长臂管辖”已经超出了技术竞争的范畴,演变成了一场针对整个产业链的全面打压行动。中国企业在芯片技术上的突破,直接威胁到了美国的科技霸权地位。

除了加大对芯片领域的制裁外,另一项举措更为隐秘且险恶:施压国际机构切断对哥伦比亚中资企业的贷款支持。



此举不仅试图切断中国与拉美国家之间的“南南合作”纽带,还符合美国“门罗主义”复活的战略意图。数据显示,2024年美国对拉美的直接投资同比下降了32%,而中资企业在哥伦比亚基础设施建设中的投资额已达到120亿美元,触及了传统上属于美国的“后院”区域。

值得注意的是,国务卿鲁比奥对中国的称呼从“敌人”转变为“挑战”。这种措辞的变化并非战略方向的根本调整,而是战术层面的灵活应对。



正如他在加沙问题上的反复立场一样,这种语言上的微妙变化背后,反映的是特朗普政府“极限施压”与“斗而不破”之间的微妙平衡。这种充满矛盾的逻辑,正是其对华政策的真实写照:既要遏制中国的发展,又害怕彻底撕破脸皮。

英国的“站队难题”

5月8日,英美签署的“首份关税贸易协议”正式生效,将英国拖入了中美贸易冲突之中。该协议在钢铁、制药等领域设置了“安全条款”,要求供应链实现“去中国化”,以此换取关税优惠。

这让人联想到《美墨加协定》中的“毒丸条款”。当时的规定是,任何一方如果与“非市场经济国家”签署自由贸易协定,都需要获得其他两方的同意,这显然是直指中国。



如今,英国重蹈覆辙,表面上是为了保住5万个钢铁工作岗位,但实际上陷入了“战略孤立”的困境。2024年,中英贸易额高达1120亿美元,远远超过美英之间的890亿美元。然而,英国对华半导体进口依赖度高达47%,这种“经济断链”的做法无异于自残。

对此,英国企业家普遍持反对态度。在2025年的中英企业家论坛上,多位英国企业家公开表示,中英之间保持开放合作至关重要,中英贸易前景光明,英国无需在中美之间做出选择,英美之间达成的协议对英国毫无益处。



英国首相斯塔默面临的困境,恰恰反映了全球化进程中的撕裂现象:一边是特朗普政府的威逼利诱,另一边是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带来的共赢承诺。

正如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张燕生所言:“绥靖无法换来尊重,英国正在为了短期利益牺牲长远的战略自主性。”



这种选择与默克尔时代的德国形成了鲜明对比。2021年,《中欧投资协定》虽因政治因素未能落实,但德国始终拒绝在5G网络建设中全面排除中国企业,展现了务实与平衡的态度。

当前的这场博弈犹如历史的多重投影。1985年的“广场协议”迫使日元升值,最终导致日本陷入“失去的三十年”;2018年的中美贸易战引发全球产业链震荡,而特斯拉上海工厂却逆势崛起,成为“压力测试”下的成功案例。



特朗普的“关税战2.0”同样难以逃脱规律的束缚。2025年第一季度,美国对华加征关税的商品通胀率同比飙升8.7%,沃尔玛等零售巨头库存积压达到历史最高点,而中国对东盟的出口占比升至22.3%,贸易“去美国化”趋势加速。

美国对华加税行为公然违反WTO最惠国待遇原则,滥用“安全例外”条款,这种规则破坏行为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形成了讽刺性的对比。曾经主导构建多边秩序的美国,如今却成为了最大的破坏者。



霸权黄昏与文明博弈

这场博弈的本质,是两种文明逻辑的碰撞。美国依然沿用着“霸权护持”的旧剧本,通过关税战、科技封锁以及盟友绑定来维持单极世界秩序。

然而,其政策已经深陷“三重悖论”——既要打压中国,却又依赖中国的供应链;既要盟友支持,却又不断“背后捅刀”;既要“美国优先”,却又缺乏国内改革的决心。



而中国则提出了另一种发展模式。在拉美地区,中国通过基建投资替代了“华盛顿共识”所倡导的紧缩政策;在科技领域,中国以“新型举国体制”突破芯片封锁;在多边舞台上,中国通过RCEP和金砖扩容构建“平行体系”。

这种“韧性崛起”的背后,蕴含着五千年文明积淀下来的战略耐心。从“韬光养晦”到“有所作为”,中国既不回避斗争,也不放弃合作。



当美国仍然沉浸在“美国优先”的旧梦中时,中国已经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历史终将证明,任何企图阻挡时代潮流的行为,都将成为全球化进程中的注脚。

信息来源于:观察者网 2025年5月14日 关于“英美贸易协议暗中针对中国供应链,中方批评:国家间合作不应针对第三方”的报道信息来源于:EFE 2025年5月15日 关于“US to veto multilateral bank financing to Chinese companies in BRI countries”的报道信息来源于:观察者网 2025年5月14日 关于“政策突转,特朗普大撒先进AI芯片拉拢中东,美媒:欲构建对华技术堡垒”的报道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