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北京大运河博物馆举办的2025年“5·18国际博物馆日”中国主会场开幕式上,江苏博物馆斩获多项荣誉。
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荣获全国“最具创新力博物馆”称号,江苏连续三年获此殊荣。截至目前,全国共有37家博物馆获此殊荣,江苏有7家入选,数量位列全国第一。
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
同期发布的第七次博物馆运行评估(2022-2024年度)一级博物馆评估结果显示,南京博物院、苏州博物馆(苏州民俗博物馆、苏州工艺美术博物馆)获评优秀。截至目前,江苏共有26家国家一级博物馆,数量位居全国第三。全省博物馆年度接待量突破1.39亿人次,位列全国第一,展现出江苏作为文化大省的深厚底蕴与蓬勃活力。
在第二十二届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推介活动中,由南京博物院申报的“无尽藏——苏轼的书画艺术精神”与南京城墙博物馆申报的“旷世城垣——南京城墙历史文化陈列”获得优胜奖;由苏州博物馆申报的入境展览“亚述之王:亚述巴尼拔”获得国际和港澳台合作奖;由中国文物交流中心、陕西省文物局、河南省文物局、甘肃省文物局、江苏省文物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局、天津市文物局联合举办的出境展览“中国·唐——一个多元开放的朝代(7至10世纪)”获得特别奖。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世界记忆和平愿景”南京大屠杀史实展入选“文明桥梁计划——文物出境展览精品”项目。
一连串亮眼成绩的背后,是江苏以博物馆为载体,将深厚底蕴化作全民共享的精神盛宴,书写文明传承的生动答卷。近年来,省文化和旅游厅持续深化文博领域改革创新,通过出台《推动省直博物馆高水平开放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组织全省163家国有文物收藏单位开展盘库建档专项行动等一系列实践做法,为博物馆高质量发展筑牢根基。
本次获得“最具创新力博物馆”称号的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有何独特之处?这是全国最年轻的国家一级博物馆之一,仅用4年发展便荣获“国家一级馆”称号。其展览《文明的阶梯》荣获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开馆8年来,接待观众逾1000万人次。博物馆以“地下宝匣”的创新形态,将千年科举文化凝练为可触摸的时空胶囊。建筑内部采用地源热泵系统,在维持恒温环境的同时,让游客在“会呼吸”的展厅中感受文化气韵。馆内展区分为五大主题,通过“时空隧道”衔接,生动再现了科举制度的演变过程。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作为秦淮文化的新名片,以其独特的建筑理念、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创新的展陈设计,成功让千年文脉“活”起来。
南京博物院打造的“无尽藏——苏轼的书画艺术精神”,以独特的策展视角专注于苏轼的书画艺术精神,首次集中呈现苏轼艺术思想的深度与广度。归纳成“达心适意”“写形传神”“诗画一律”“法中尚意”和“书以学养”五个篇章。展览集结国内多家文博机构的书画精品152件(套),其中包括30余件宋元珍品、80余件一级品,全面展现苏轼的艺术精神。为了提升观众的观赏体验,量身定制近距离观看书画的龛柜,营造最佳的观展环境和观看距离。
立江南,观世界。“亚述之王:亚述巴尼拔”是苏州博物馆与大英博物馆“世界文明史”展览合作的第三期展览,同时是苏博“中国古代文明与世界文明”系列对比展的第5个展览,展览以古亚述王国最后一任君主亚述巴尼拔的视角出发,讲述了他传奇的一生,全面地展示了亚述帝国在军事、文化和生活等各个方面的故事。除了精美的文物之外,展览还配套了先进的数字化陈列,生动展示了王族猎狮场等场景和活动。同时,展览以16个月超长展期、全免费开放模式回应“文博热”需求。
“中国·唐——一个多元开放的朝代(7至10世纪)”,是为庆祝中法建交60周年举办的为期三个多月的重要文物展览,将“盛唐气象”在法国生动再现,引发热烈反响。展览汇集来自10个省(区、市)32家文博机构的200余件(套)精美文物,其间参观人数累计超过8.5万人次。
“旷世城垣——南京城墙历史文化陈列”则从南京城墙的设计思想、筑城技术、皇都威仪、军事防御和遗产传承等五个方面,全面阐释了南京城墙的历史文化与多元遗产价值,梳理城墙环绕下的南京历史文脉,展现其作为大明都城的辉煌气象。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也是南京大屠杀档案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世界记忆名录》10周年,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把海外办展作为促进民心相通的文明桥梁。“世界记忆和平愿景”南京大屠杀史实展选取了重要的档案文献,特别是通过第三方档案来说话,把国际人士眼中的南京大屠杀历史展现出来,以国际友人冒着风险救助中国难民、记录日军暴行的故事打动人心。
开幕式上,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馆长郑晶发布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博物馆发展报告(2022—2023)。报告总结了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博物馆发展的阶段性实践经验,同时聚焦发展问题和趋势,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建议,为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博物馆的未来提供可行性方案,更为其他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提供了案例参考。
记者注意到,报告多处聚焦江苏博物馆的创新示范效应:中运博在“为了未来收藏现在”理念指导下推出的“运河非遗”系列展览并打造的“双城记”研学项目;苏博颇具代表性的“@苏博”系列教育活动;南京博物院、常州博物馆、无锡博物院等为观众提供的手语导览、线上助盲、艺术疗愈体验等服务;吴文化博物馆“探寻非遗工作室”的互动形式等项目,共同勾勒出大运河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实践图谱。
江南时报记者 钱海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