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嘉宾: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 副主任医师蒲红春教授

湿热体质是南方地区的常见问题,表现为痤疮、口苦、二便黏滞、体味重等。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康复科副主任医师蒲红春教授接诊的52岁陈女士,正是典型湿热困脾案例。作为康复科专家,蒲教授通过“外调经络+内化湿热”的综合疗法改善体质。

核心调理原则

”三通”疗法:通上焦以泄热、通中焦以化湿、通下焦以排毒。

湿热互结易阻滞气机,通过刺激穴位调节气血运行,结合饮食起居管理,实现标本兼治。

一、饮食调理:清热利湿,忌口是关键

1. 宜食清利化湿的食物

主食类:薏苡仁、赤小豆、绿豆,可煮粥或炖汤,帮助健脾祛湿。

蔬果类:冬瓜、苦瓜、丝瓜、黄瓜、莲藕等,能清热利尿;西瓜、梨等水果可适量食用,但避免过量生冷。

药膳推荐:薏米赤豆汤、冬瓜排骨汤、绿豆百合粥,兼具祛湿与滋阴功效。

2. 严格忌口

辛辣油腻:辣椒、烧烤、油炸食品、火锅等易助热生湿。

甜腻生冷:奶油、冰淇淋、冷饮等损伤脾胃阳气,加重湿滞。

发物与滋补品:羊肉、狗肉、虾、榴莲等温热性食物,以及阿胶、燕窝等滋腻补品需避免。

二、中医特色疗法:内外兼调,双管齐下

1.中药调理:精准辨证,对症下药

湿重于热:可选三仁汤、平胃散等化湿为主。

热重于湿:用茵陈蒿汤、葛根芩连汤清热利湿。

l中成药:龙胆泻肝丸、清热祛湿颗粒需遵医嘱使用。

2.物理疗法:传统中医技术,疏通经络

针刺疗法:通过精准取穴施针,调节人体气机,使气行湿化,从而改善湿热症状。

拔罐与刮痧:在背部膀胱经或肩颈等部位进行拔罐与刮痧操作,能够有效疏通经络,使体内的湿热之邪随气血运行排出体外。

穴位按摩:按压足三里(健脾)、丰隆穴(祛痰湿)、曲池穴(清热),每日3-5分钟。长期坚持,也能起到辅助调理的作用

三、情志与季节调养:疏肝健脾顺应天时

1. 情绪管理

湿热体质者易急躁易怒,可通过冥想、音乐疗愈或户外活动疏解肝郁,避免情绪化饮食。

2. 季节养生要点

夏季:重点防暑湿,可饮用荷叶茶、竹叶茶;避免过度吹空调,防止外湿入侵。

长夏(夏秋之交):多吃茯苓、山药等健脾食材,配合生姜陈皮水温中化湿。

四、运动与起居:排汗祛湿,调节环境

高强度有氧运动:如游泳、爬山、中长跑等,可加速代谢,排出湿热。

传统运动法:太极拳、八段锦等温和运动,调和气血,适合体质虚弱者。

规律作息:忌熬夜,晚上11点前入睡,以养护肝胆,防止湿热内生。

康复医学科负责人朱伟主任特别强调:湿热体质的调理需长期坚持,核心在于“清热不助湿,利湿不伤阴”。通过饮食忌口、适度运动、中医干预及情志调摄,可逐步改善体质。相信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结合个体情况进行辨证施治,我们一定能够摆脱湿热困脾的困扰,拥有健康好体质。

专家介绍





【编辑:陈部奕】【作者:曾晶罗玲】

“名医大讲堂”已开通“小编帮你问名医”专栏。如果您有与本期主题相关的其他问题,可直接在文末评论区留言,咨询相关名医。我们收到您的咨询信息后,将尽快予以回复。谢谢您的参与!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