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阿斯顿・马丁宣布,其 DBX、Vantage、DB12 和 Vanquish 等型号新车将出厂标配苹果 CarPlay Ultra 系统,成为全球首个全面搭载该系统的汽车品牌。这一合作标志着苹果试图通过深度整合车辆底层数据,重塑车载交互体验的最新尝试 ——CarPlay Ultra 不仅能控制中控屏,还可接管数字仪表盘显示车速、油量等实时信息,并支持自定义色彩搭配与壁纸,甚至直接调整空调、座椅加热等车辆功能。

然而,这场看似双赢的合作背后,折射出 CarPlay 从「车机王者」到「生态困局」的十年博弈。2013 年,苹果在 WWDC 大会上发布 CarPlay,次年正式落地。彼时传统汽车的车载系统操作繁琐、功能单一,而 CarPlay 通过将 iPhone 的地图、音乐、电话等功能投射到车载屏幕,以 iOS 的简洁交互体验迅速成为市场刚需。2018 年,其全球市占率超 50%,垄断中高端车型,甚至被称为 “车载 iOS”—— 这一阶段的成功,本质是用手机生态填补了传统车机的智能化空白,恰逢安卓 Auto 尚未成熟、造车新势力未崛起的 “时间窗口”。

苹果长期将 CarPlay 定位为 iPhone 的 “第二屏幕”,研发资源投入有限,功能局限于应用映射,未能开发车规级能力(如实时车辆数据监控、驾驶辅助联动)。与此同时,智能汽车浪潮兴起:特斯拉自研车机证明 “软件定义汽车” 的可能性,华为鸿蒙车机上线即支持自动泊车、高速 NOA 等 CarPlay 不具备的功能,安卓 Auto 也通过开放生态快速普及。市场数据开始逆转:CarPlay 市占率从 50% 逐年下滑至 30%,通用、奔驰等车企率先 “用脚投票”—— 通用 2023 年宣布淘汰 CarPlay,转向与谷歌合作开发车载系统;奔驰则全力投入自研 MBUX 系统,直言 “智能车机的核心是数据闭环,而非第三方控制”。

面对颓势,苹果在 2022 年 WWDC 上发布新一代 CarPlay,宣称可深度接管车辆系统,包括仪表盘显示、空调控制、充电状态管理等,并支持长联屏、竖屏等多形态适配,计划 2024 年落地。然而这一 “野心” 引发车企集体警惕:通用、奔驰等明确反对 CarPlay 接管仪表盘和车辆实时数据,认为这等同于 “交出灵魂”,沦为 “苹果的硬件代工厂”;车企预装 CarPlay 需支付 MFI 芯片费用(约 22 元 / 颗 + 增值税),且认证周期长达 10 个月 - 2 年,而华为鸿蒙通过 “软底盘” 架构将适配周期压缩至 3-6 个月,成本优势显著。尽管苹果宣称已获保时捷、阿斯顿・马丁等 15 家车企 “支持”,但实际落地进度缓慢 —— 直到 2025 年 5 月,阿斯顿・马丁才成为首个搭载 CarPlay Ultra 的品牌,其系统仅能控制仪表盘和娱乐屏,空调、自动驾驶等核心功能仍依赖原厂系统,且仅限 iPhone 12 以上机型使用,中国市场上线时间未定。

当前 CarPlay 呈现 “两极分化” 格局:在 30 万元以下智能车型中,CarPlay 已基本被鸿蒙、特斯拉、比亚迪自研系统取代,用户调研显示,70% 的购车者更看重车机原生功能(如语音交互、智驾联动)而非手机映射;阿斯顿・马丁 DBX 等百万级豪车将 CarPlay Ultra 作为 “苹果生态溢价” 的卖点,本质是吸引 iPhone 高端用户,但该策略面临局限 ——60% 的豪华车主更重视车辆系统的品牌定制化,而非第三方服务。

CarPlay 的困境本质是 “封闭生态” 与 “汽车智能化自主权” 的冲突。若苹果坚持 “车载 iOS” 的生态霸权逻辑,其市占率可能进一步萎缩至 10% 以下,沦为边缘选项;但如果放下控制权执念,转型为提供导航、音乐等标准化服务的 “工具型应用”(如谷歌 Android Auto 模式),或可在开放合作中寻得生存空间。然而,这与苹果一贯的 “闭环生态” 战略相悖,转型难度极大。从颠覆者到争议者,CarPlay 的十年轨迹折射出科技巨头与汽车行业的深层矛盾:当车机从 “功能补充” 进化为 “数据入口 + 竞争壁垒”,车企必然排斥任何试图掌控用户体验的第三方系统。这场 “灵魂之争” 的终局,或许不是 CarPlay 的彻底消失,而是其生态位的根本性重构 —— 在智能汽车的开放协作浪潮中,唯有放下 “霸权思维”,才能避免被时代淘汰。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