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7日,印巴空战的结果让世界震惊,巴基斯坦使用歼-10CE轻松击落“阵风”战机,导致外界对西方装备实力感到质疑,法国达索航空更是股价暴跌



然而,对于此次交锋却存在一个疑问,那就是为什么印度飞行员没能发现霹雳-15导弹?以至于没有任何反击行为就被击落。

从通话录音到战场迷雾

巴基斯坦公布的截获通话录音显示,被击落的“阵风”飞行员在导弹命中前,没有进行任何的示警。录音中,印度编队队长多次呼叫未获回应,另一名飞行员仅报告“空中爆炸”,表明被击落者既未采取规避动作,也未通过无线电示警。

根据飞行员训练标准,发现导弹袭击之后,应该在2-3秒内完成机动、干扰和通报,这种“沉默”显然违背常规。



这种异常在现代空战中极为罕见。以2019年印巴空战为例,印度米格-21飞行员在被击落前曾发出“导弹来袭”的告警。

而此次“阵风”作为配备Spectra综合电子战系统的四代半战机,理论上应具备360度威胁感知能力。法国达索公司宣称该系统,曾在北约演习中干扰 F-22 的锁定,但其在实战中的失效暴露了更深层问题。



歼-10CE的有源相控阵雷达,采用了低截获概率(LPI)技术,不同于传统雷达,在锁定目标时会以高功率、短周期扫描,而LPI模式通过降低峰值功率、跳变频率等手段,使雷达信号淹没在背景电磁噪声中。

这种技术最早由美国F-22探索,但歼-10CE可能是,首个在实战中验证其有效性的机型。根据歼-10CE的实战表现显示,中国可能已解决LPI的实用化难题,导致“阵风”的电子战系统未能识别锁定信号。



除了雷达技术之外,歼-10CE的武器系统霹雳-15,采用“主动雷达、被动雷达及双向数据链”复合制导体系。

在中段飞行时,导弹通过预警机数据链修正弹道,无需开启自身雷达;末段启动AESA导引头时,距离目标已不足20公里,“阵风”战机根本无法做出反应。



更关键的是,在末段攻击时,若使用被动模式,导弹自身不发射雷达波,可规避“阵风”的红外/紫外告警系统,实现 “静默接敌”。

双脉冲发动机,使霹雳-15导弹射程超过 200 公里,且末段速度可达4马赫。相比之下,印度“阵风”搭载的“流星”导弹,150公里的射程和2马赫的末速,在本次对抗中明显处于劣势。



当霹雳-15以抛物线弹道俯冲攻击时,“阵风”的雷达告警系统,需同时应对来自高空的雷达信号,和高速逼近的物理威胁,形成“双重盲区”。

体系作战的降维打击

根据多方军事专家分析,此次巴基斯坦采用“A控B射C导”的体系化战术。按照当时的环境,红旗9B防空系统被部署在实控线附近,在发现敌机后第一时间进行锁定

然而,防空系统锁定之后,并没有发射防空导弹,反而通过数据链,将敌机数据传递到后方,歼-10CE完全可以不开火控雷达,按照数据直接发射霹雳-15空空导弹



ZDK-03预警机,会在导弹发射之后,通过数据链接管制导。这种战术使印度雷达,无法锁定具体发射平台,不仅受到防空雷达的干扰,分散飞行员的注意,而且预警机的雷达信号又被印军视为常规探测波,未触发告警。导致“阵风”失去战场感知能力,陷入“单向透明”的被动局面。

除了体系化打击之外,电子战系统也充分发挥了作用,歼-10CE挂载的KG600自卫干扰吊舱,可自动追踪敌方雷达频率,并实施定向压制。



在本次空战中,该吊舱可能针对“阵风”的RBE-2AA雷达和Spectra系统,实施了“跟踪-瞄准式干扰”,这种干扰不仅压制了告警系统,还使“阵风”的火控雷达,无法稳定跟踪目标。

同时,印军缺乏霹雳-15的雷达特征数据,无法将其与对地攻击武器区分,直到导弹进入末段才发现威胁,但已经无法做出回应。



大意轻敌的代价

印度此次行动以“报复恐怖袭击”为名义,出动72架次战机主要携带对地攻击武器,并且在没有完善的准备下,对巴基斯坦发动袭击

这种“示威式空袭”暴露了印军,将战争视为“政治表演”,而非体系对抗。相比之下,巴基斯坦提前部署预警机,并构建“探测-打击-评估”闭环,展现了更强的实战化准备。



印度空军装备的俄制A-50、以色列“费尔康”和巴西 ERJ-145 预警机,因数据链不兼容无法共享实时空情。

这种“体系割裂”导致印军战机在遭到突袭时,既无法获得预警机引导,也无法与地面防空系统联动。反观巴基斯坦,其ZDK-03预警机与歼-10CE、枭龙Block III实现无缝数据交联,形成“一张网、一杆枪”的作战体系。



霹雳-15击落“阵风”的事件,本质上是两种空战逻辑的碰撞:印度仍依赖单机性能和传统战术;巴基斯坦则通过体系整合,将战机、导弹、预警机和电子战系统融为一体。

这种差距在实战中,被放大为“单向透明”的屠杀——当“阵风”飞行员还在等待雷达告警时,霹雳-15已完成从发射到命中的全流程。



正如1982年贝卡谷地空战以色列以电子压制+无人机诱饵摧毁叙利亚防空系统,大量昂贵的防空武器,在体系作战下成为了炮灰。

对印度而言,这次的空中交锋,是一次代价昂贵的教训,先进装备如果没有相应的体系支撑,不过是昂贵的 “飞行棺材”。



而对全球军事界来说,这场空战揭示了一个残酷现实,任何单点突破,都可能被体系优势碾压。未来空战的胜者,必将是那些能将技术创新、战术革新与战略清新完美结合的一方。

信息来源于:
中时新闻网 2025年5月20日 关于“头条揭密》知名军事网站推演印巴空战:印方大意遭巴方冒险偷袭”的报道
光明网 2025年5月19日 关于“未闻弓响雁已落——印巴冲突中的超视距空战究竟是怎么一回事?”的报道
中网资讯 2025年5月10日 关于“印“阵风”飞行员通话录音:僚机爆炸,暴露印度空军在实战中的心理状态”的报道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